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 澎湃资料 史训锋
我们希望上海成为力量非常强大的城市,但是如果这个城市忽略了人文特质,如果这个城市没有更长效的、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全面提升全球城市格局中的竞争力”,这是核心目标。全球城市有科学定性。但是我们讲全球城市,更加关注的是这个城市有多大的能量。世界级城市还是全球城市,有不同内涵,我称之为世界级的全球城市。世界级,指能量,全球城市,指性质。我认为一个世界级的全球城市,至少有三个是最重要的纬度,经济纬度、人文纬度、纬度。
经济纬度,这一点有很多人研究了。人文的纬度是什么?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纬度。经济纬度比能量大小,人文纬度比有没有自己的特质。这一点,我们叫“更加具有文化特质、魅力、亲和力的人文城市”。纬度是指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高密度的生态城市。
谈到愿景,必须有些标志性的东西。“四个中心”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已经部分实现了,当然还需要点时间。所有的“四个中心”基本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就是经济中心,都是围绕着经济。将来这一点还必须保持。如果没有这样的经济能量,就不可能谈全球级别的城市。将来在描述上海的标志性地位时,应该把若干经济纬度归结为同一个纬度。然后,它应该是全球的一个信息枢纽。因为将来的经济发展,乃至于人文、文化的发展,其他所有方面的发展,都跟你在这个信息平台里面的有关。资源配置,在传统的经济、社会和今天后工业时代的经济、社会的配置方法是不一样的。过去更多是物理的,以后更多可能是通过信息。所以信息中心就意味着你有可能在技术上真正成为一个中心。如果我们想把上海设想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全球城市,或者说是全球城市网络当中最重要的节点,这两条(全球金融中心、信息枢纽)必须有。后面是保障,没有创新,实际不可能持续。而创新的保障,是人。这里讲的人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要跑到上海。
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问题是能量、级别不够。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最重要的节点,这是我们想做的。但是忽略了凭什么我们作为最重要的节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优势,也是现在排在我们前面的世界级全球城市所不具备的,我们界版图中是最重要的门户。这个门户,是指中国门户。而中国代表着13亿多人口,代表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人口。上海如果不以这个为依托,就谈不上什么全球城市。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发挥着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200年以前,伦敦不断取代巴黎,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实际上他是欧洲的门户。接下来,纽约是美国的门户。中国可能不是一个节点,而是两三个节点,但上海这个节点是难以取代的。一方面,它是整个中国经济最活跃、辐射面最广、区域最大、区域城市网络中城市节点数最多的一个地方。另一方面,历史的原因。因为过去数百年以来,这里都是中国经济最集聚的地方,也是人口最集聚的地方。这个扇面,意味着很多事情要在这个大的范围里面去谈。比如讲上海的产业,我们一直拘泥于到底怎么分配产业,有多少第二产业能够支撑第三产业。这种讨论,都太狭隘。放在更广的腹地讨论,就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于是,要想向前面那些目标进步,必须具有强大的核心功能,这更多地表现为它走在价值链前端,今天我们还在纠结怎么看制造业,要不要从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这种讨论对中国经济、长三角经济,是有意义的,对上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上海就是应该走价值链前端,越前端越好,而且这个前端是以国内的扇面作为支撑,去到国际的大扇面竞争。核心功能要有跨国公司全球或区域总部、国际金融机构、世界级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中心等等,这些都应该反映在产业比例上。
所有的目的,是为了集聚人才,这同样要有世界眼光。语言不完全是说多少人讲英文多少人讲中文,而是整个语言,话语体系。今天所有中文,一字不落翻译成英文,没有人看得懂。因为讲的不是世界的话。如果不改,你就没有办法吸引人。人家到这儿来,学会讲中国话、上海话了,不是我们要的,我们要的是全世界最精英的人才在这里集中。我们要成为国际性旅游与会展目的地。我们要有很方便的国际信息、通信和交通。虹桥去年吞吐量超过了。这就是一个证明。但通信是不是有问题?我觉得很大。相信我们凡是使用Gmail的都知道,根本上不去。
有哪些约束条件?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本身就有约束。我们都希望经济是持续发展的。以7%的速度算,谁能呢?7%,5年以前不会讲,说不定5年以后变成2.5%了呢?如果到了那一天,我们还想不想做世界级全球城市?按照今天的逻辑,伦敦、纽约只有2%不到,早退了,但它没有退,能量哪里来?
要消除经济增长内心的心理压力,要消除人口不断向上海涌的客观压力,非常难。但要消除资源的约束压力,我认为是做得到的。我叫做“以智力消耗型增长代替资源消耗型增长”。不要做先进制造业,消耗什么?消耗智力资源。这是最不占自然资源的东西。当然,智力资源消耗,也需要自然资源的支撑,但是很少。条件好了,人就来了,但是这些条件的形成、消耗的资源,比直接生产产品消耗的资源小得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智力消耗型代替资源消耗型,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目前要更加强调高效、集约利用资源,抵消我们今天的低效资源利用。今天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要建立一个绝对的生态底线确保支撑力。这个底线已经到了不可忽略的。一个城市一半以上是建设用地,还谈什么生态用地?,现在的土地潜力还在,包含了900多平方公里的农业建设用地,包括1/3左右的农村宅、1/3左右的农村没批准过的半的工业,以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反正不是农田了。最严格的生态控制边界必须做,不仅仅是把今天的东西划上边界,也要大胆把今天没有的抢回来一小部分。我们的承载力还包括文化、历史,这个丢了,最终竞争力也没有了。
假设前面问题都解决了,第一要素是人。人口的控制,真的很难做到。人才的集聚,我们没有花力量去做。除了人口、人才资源的支撑,广义讲这个广大区域本身就是个城市网络,是我们谈上海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竞争力的计量单位。不能拿上海自己6000平方公里,更不能拿600平方公里中心城谈。这一切加在一起,才是我们界格局中的城市力量。今天世界上所有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也都有很强大的区域网络支撑,没哪个说一个城市在那儿。当然,除了地理、物理上的网络外,还有很多虚拟网络,可能纽约跟东京的关系比纽约跟更亲。中国目前更加要关注的,是地理、物理上能直接用的资源。所以区域定位、产业分布、产业定位都应该从这方面去谈。
(文章内容根据“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愿景”专题研讨会内容整理、摘编,经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审订、授权刊发)(原标题: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伍江:人文特质很重要)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