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清明节的人文内涵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以笔者之见,最主要的首先是中国文化传统所讲究的“慎终追远”(《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主要的事情。但祭奠先烈和先人还仅仅是这个节日的“形”。“形”所蕴含的“神”首先就是对先人的和怀念。清明时节来到先人的墓地追根求源,这体现了我们的一种传统——那就是个人的生命与活动是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不忘饮水思源先祖,意味着历史传承。在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中,“国”是“家”的延伸,由“家”而外推至国家和民族。所以清明的祭祀,不仅要祭拜家祖,而且要祭拜民族的先祖和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做出过贡献的先贤忠烈。其次是通过祭奠,可以使人们意识到活着的人负有延续先人事业承上启下的社会责任。再次是通过祭奠,也会一种善始善终的人生理想。活着的人在缅怀先人的时候会想到先人的业绩和给予后辈的恩泽,自然要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不能始终对得起自己的先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值不值得后人来缅怀和。这也就是荀子所的“善始善终”(《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这种“慎终追远”的人文,在当今的时代还是十分需要的。当今人们往往生活于紧张的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中,而生活的化又往往易于使得人们沉浸于各种感官的追求之中,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来,深思生命的意义。更有甚者,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原子化、个体化又使得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当淡漠,利益的纷争往往会撕裂传统的共同体,少有机会去饮水思源。中国人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也日渐体会到传统的共同体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意义。将清明定为的假日,就是要给人一个机会,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祭奠中得以在肃穆的墓地里,缅怀先人,安放自己的心灵。
因此,清明时节我们不妨重拾往昔“慎终追远”的情怀,让清明过得更诗意更具人文,也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社会更“清明”。(苏健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