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除了、上海,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广州这样,有这么多学科的高校、这么多综合性大学聚集在一座城市。广州目标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国际创新枢纽,大学就是城市的思想库和动力源。
日前,由广州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共同主办的广州新观察第15期学术圆桌会议,以“思想·创造·未来”为主题,邀请到广州地区6位知名大学的校长和,深入探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及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功能和作用,推动城市进一步的发展。校长们一致认为,“广州,能否打好高校这张王牌,对广州的未来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正面临着转型,广州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与会的大学校长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目前摆在广州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作为思想库和动力源的大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广州市社科联曾伟玉表示,大学处于文化思想的前沿,在人才的培养、在科学的研究、在经济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大学都发挥着最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大学也聚集了一大批的大师名家,以及学术科研人才,这为一座城市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智力资源,也聚集了巨大的未来创造的潜能。城市转型的特殊时期,如何更好发挥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对一座城市的未来至关重要。
“大学因城市而兴、因城市而盛。名城名校总是相互支撑。”广州大学党委屈哨兵认为,城市发展是大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他说,第一所医科大学建立大约是在11世纪的意大利,当时人们在某处温泉疗养,有一批医师,他们有进行学术研究的冲动,于是世界上第一所医科大学产生了。另外在意大利波若日亚,人们经常去那里做生意,出现纠纷以后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要有“法”,于是第一所以研究为主的大学诞生了。意大利再往北走就到了法国巴黎,中世纪期间教影响很大,谁来培养教人员呢?当然得有学校了。于是在十三世纪诞生了巴黎大学的前身。
“这三所大学首先都是因为有城市的存在,然后依托城市诞生的大学。这几所大学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一个是人与自身,第二是人与灵魂,第三是解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在屈哨兵看来,广州地区大学的发展跟城市的发展是同向而行的,他认为作为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广州的高校学术研究中心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大学怎么样能够为城市发展服务,而形成大学前进的驱动。这就是由象牙塔之边缘向社会中心逐渐前进,这样的情况也同样是城市发展对大学的需求,这种需求从大学开始,后来蔓延到美国大学的各种发展模式,如美国维斯康辛大学的。
这方面广州高校做得特别好。“以中山大学为例。中山大学当年最有名的学科是文史哲,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撑。原来的中山医学院对广州居民健康贡献不用说了,并且成为中山大学引领的最强势学科之一。而广州五山诸如华南理工、暨南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对整个广州城市的发展,怎么说她的伟大我觉得都不过分。”屈哨兵说。
校长们也认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过去作为对外贸易重要窗口,清朝大概80多年时间里是全中国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同时经济高度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意识强、人才高度聚集的一线大城市,长期以来也为广州地区的大学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经济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城市是大学发展的依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依托,更是社会、文化,以及学科发展上的依托和支撑,广东高校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想要是离开广州的大学城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省应用型大学转型等由地方主导、社会大力支持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推动,那是不可想象的。”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已经具有引领城市发展的。大学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世界学术前沿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长郭杰教授看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都要求大学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超越性。超越是大学的本质,大学不仅面向具体的城市,而且面向整个国家、整个世界。“超越性意味着大学成为城市的创造源,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聚集的地缘优势,发挥好城市的思想库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和未来提供明智可行的。”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黄晓波教授说,很长一段时间的广东,是以广州为引领。中国之初的广东,其中有一个壮观而非常有气魄的景象,这就是全中国的高端人才“孔雀东南飞”,年纪稍长的人都非常清楚,周六周日工程师遍布珠三角。这些工程师大多来自于广州的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这种流动性的人才带有非常强的资金链、经济链、产业链,因此它决定了当年广州的发展,或者是珠三角龙头城市,乃至泛珠江三角洲、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
黄晓波说,著名的城市经济地理学者WIEND,提出了“知识城市”概念,他认为一个知识城市的建立主要是知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核心要素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这个城市是否拥有了教育机构和研发活动。“大学的是直接进入社会,是社会的一个中坚力量,而且是生力军。之初,广州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灵活的政策,而且来自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人才引领”。
在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光宇教授眼中,大学与一个城市,涵养了浓厚的人文,积累了巨大的创新能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正如诺丁汉大学办学所描述的,城市建于智慧,也就是说大学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我们看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凡是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拥有知名高校,伦敦的剑桥大学、的哈佛大学,凡是闻名于世的大学总是对所在的城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斯坦福大学对所在城市硅谷的产生。”他认为,名城名校总是相互支撑、互为动力、融合共生、协同发展。在广州创新发展的阶段,如何通过大学创新让其更多的活力推动城市发展,这常值得关注的战略问题。
他说,走出象牙塔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奇迹,在这个方面塑造了典范。比如说全球前100名的大科技公司总部,有30%在硅谷,科技人员超过了110万,比如说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有近千人,诺贝尔获者超过40%在硅谷,美国风险投资占到超过全球的40%,而硅谷又占到50%。硅谷不仅仅有改变世界的大公司,同样有改变世界的创业者。英特尔公司在硅谷创造,乔布斯的苹果在硅谷诞生,扎克伯格也在硅谷成立了脸谱,引领了社交网络的兴起。这是硅谷的模式、所创造的奇迹,今天的大学要通过创新服务我们的城市,硅谷特别值得我们大学、特别是工科大学好好思考,这是一种典范。
“广州目标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国际创新枢纽,这是新时代广州创新的目标。这就必须靠大学的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张光宇教授说。
“从城市P排名看,广州排在第三位,前面是上海和。广州和深圳的P差距非常小,后面还有天津和重庆。看P的增速我们就有压力了,广州2015年P增速是8.3%,深圳是8.9%,天津是9.4%,重庆是11%,这个追赶的压力非常大。今年上半年广州还是排在第三位,但是广州的增速是6.75%,深圳是14%,天津7.8%,重庆是10.5%,我们后面这三个城市的P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广州,这也是广州面临的压力。”张光宇表示。
张光宇认为,广州拥有全省7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拥有国家级孵化、重点实验室等的数量都在全省第一位,这么强大科技资源的聚集应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则认为,今天创新形势下,大学除了担负思想库的作用,同时担负着创新力源泉的功能。
在他看来大学和城市的创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关系处理得好,创新力提升会非常快,但是如果关系处理不好,大学资源和城市的发展相互隔离,而不是紧密的联系,而城市本身的创新力就可能会受到一定的。
他说,当我们谈到大学与城市的创新,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起美国硅谷,为什么硅谷会成为促进全球从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重要?其实硅谷是从哪里来的,最初就是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划出576英亩将其发展成为大学的科技园,所有相关科学就地。因为有了斯坦福大学的工业园,才有了今日硅谷的发展。
反观国内不少地区,已经在如何推动大学和城市创新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浙江省利用紫金众创小镇,通过浙江大学创新企业的入驻进行城镇的创新,然后进行产学研孵化。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它的周边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区完全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现在已经推动了黄河流域很多新品种的产业化。
“一些原来没有看在眼里的城市,今天从创新的角度它已经追上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拥有众多高校的广州如何更好地创新的活力,特别是大学创新的活力?”朱竑说。
大学如何对接产业,并融入到城市创新体系,对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纽约州立大学一位社会学家亨利就提出了“三螺旋”理论,大学、产业、以市场需求为纽带而连接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螺旋推进,是城市对接产业最重要的途径。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长郭杰认为,大学应该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城市产业链和创新链,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让大学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我曾经服务过的深圳大学坐落于南山区,这是中国又一个相当于硅谷的高科技园区,深圳大学从一百名开外的排名已经到六七十名,这说明它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发展相切相关。”郭杰说。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竑则认为,新时期广东的高校对接市场这一块是在全国前面。但产业化却遇到重重困难,应该重视。
他说,广州市委、市曾经高度重视广州的大学发展,曾经上十次讨论过大学城提升计划,但客观来看并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道。“今天深刻感觉到广州很多大学,随着整个学科的发展,很多产品不断的有非常好的市场潜力,但是我们在广州本土找不到对接的地方,即便是在华南师范大学,有一些产品的没有办法,跑到深圳、肇庆或者是顺德,我们是利用周边的空间实现产业化对接。”
朱竑说,周边城市都在抢大学,顺德将北部三个镇放在一起,还建立人才公寓吸引大学城的老师住到北滘去。在他看来,广州不打高校牌是很可惜的。他举例说,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利数已经在全国排在第六第七的上。“最近我做了功课,将有青年千人计划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目前广东省自青年千人计划以来吸引到的有215人,全国排在第4名。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我们广州吸引了124个青年学者,在城市类别来分全国排第7。这些学者大部分都在高校”。
朱竑,第一,希望在广州大学城附近,能够有一个对接大学产学研的大学产业园区。第二,未来广州城市人才的引进要跟广州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和配置起来,广州地盘上任何大学只要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就可以给予经费的支持。第三,要有非常强的危机意识,广州是千年商都,广交会已经办到第120届了,但是杭州人说因为有淘宝、有阿里巴巴,全国商城的头把交椅有可能被杭州夺走。面对这样的压力或者说危机,城市的创新非常重要,重视了大学在城市创新的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和潜质,可能才有希望。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很赞成朱竑的观点,他说,“北上深”都普遍重视大学知识的外溢、加强科学研究与市场的结合,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他说,周边的城市也看到了这一点,纷纷向广州的大学抛出绣球,暨南大学也遇到很多这样的机会,条件好的不得了,有的是上百亩地,甚至上千亩地,建好了租给你,依山傍水,对大学特别有吸引力。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光宇教授认为,大学的研究必将为城市的动力和创造力。“广州为广州大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广州更应该有的胸怀,对部属大学、省属大学应该相应的加强重视,毕竟这些大学同在广州,同属这样一个城市,大家共同在这个舞台服务这座城市。”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黄晓波说,现在整个中国都在的时候,高等学校新一轮的人才竞争,就变成了非常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如何进一步帮助这些高层次人才留下,没有、没有城市者的帮助,光靠大学是十分困难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