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文摘]金碚:提高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识别和解释力

※发布时间:2019-8-3 22:33:1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变革范式,增强经济学之识别、发现功能和现实解释力,还经济学以科学本色,是中国经济学界进行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历史。

  经济学如果算作是一门科学,那么,理应同其他科学学科一样,其是发现和解释现实世界的规律和现象。所以,马克思非常同意一位读者对《资本论》的评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那么,今天的经济学是否具有这一科学“发现”特征呢?经济学如果要发现和解释现实,那么至少要能够识别所研究对象的主要性质、特征和状态。但是,经济学却没有这样的道,而是为了体现其形式上的“科学”性,反而同科学应承担识别研究对象质态和发现现实世界规律的渐行渐远。

  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在迈入经济学大门之前,都是怀着渴望增强对经济行为和真实现象的识别发现能力的求知愿望的,以为掌握了经济学就能拥有对经济现实质态的识别发现能力。但进入经济学之后却发现,经济学并不关心现实经济体的质态特征和行为特性,这一切都已经被“假定”了,而凡是同这些预设“假定”不同的行为和现象都被“按学术要求处理”而排除于经济学分析框架之外,以确保经济学“科学”形式的纯粹性、精致性和完美性。自19世纪末以来,以新古典经济学居主流地位为标志,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变得越来越不必致力于识别和发现什么,而是尽力地从假定出发,“逻辑严密地”推导出“结论”,也就是通过设定前提、建立模型、输入数据、复杂推演,来“描述”设想中的经济世界,最终却少有真实发现,而往往只是“证明”了某些符合常识的。这样,经济学竭力一条精美的“捷径”,直接通向无需识别和发现的抽象世界,这个抽象世界可以用非常精确、没有意涵歧义的数学方式进行定义、推导和刻画。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假设的世界,它越精致,越“高级”,越具有形式的“科学”性,就离现实越远。其实,人们似乎并不期望在观察、识别和解释现实世界时,运用这种精致的经济学,只不过是要在学术“”中展示“才华”和“技巧”。而当人们真的需要对现实经济进行观察、识别和解释时,实际上反而得抛开这样的精致经济学,而直接面对直观世界。经济学就像是一双价格非常高昂和造型极为精致的鞋,人们走时并不穿它,因为光着脚跑,似乎更畅快。精致的经济学更适合于放在学术中,供人欣赏和品鉴。经济学者们每年都在“核心期刊”中发表大量“高水平”经济学论文,以展现丰硕的“科学研究”:而其逻辑基础大都是一系列“假定”及“严谨”推论,结论其实已经包含在假定之中,却很少有什么重要发现。

  为了体现其“科学”性,经济学范式承诺很大程度上采用的是物理学(机械论)的隐喻,即将经济活动想象为原子般的(内部结构相同的)物质主体在匀质空间中的运动。空间如同空盒子,物质主体在空间中的任何,其运动方式和相互着力关系均相同。但事实上,在特定历史过程中生成的不同制度条件和文化习俗背景下,由不同行为特征的人群所构成的经济活动空间(被称为“市场”),并不是一个如空盒子般的无差异匀质空间,而是具有强烈而稳固的域态差异,即在现实中,经济活动空间是差异化的域态空间,经济体是受到文化价值和制度形态深刻影响的域类存在体,任何现实经济现象都是域观现象,而经济学所想象的微观-宏观范式抽象体系中的经济,在现实经济中都会具有内在的域观基因密码。的纯粹经济和经济动机实际上是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当代经济学徒具“科学”的华丽形式,反而失去了科学应有的识别与发现本性。

  经济学要真正成为科学,就应具有对现实世界的识别、发现和解释能力。经济学发现能力和解释能力的限度取决于对各域类的域观特征以及域际关系的识别能力。换句话说,经济学如果要提高其现实解释力,首先要有能力进行域观特征的识别和刻画,即必须在经济学的识别评价体系中引入域观因素。这样,有些过去因被认为属于非经济性因素而排除于经济学分析体系之外的重要甚至关键的因素,就要在新的经济学识别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如何使域观因素同经济学中的原有分析因素在新的范式架构和识别评价体系中实现逻辑自洽,是经济学实现范式变革的一项任务。

  在识别评价现实经济时,仍然可以运用微观—宏观范式的分析方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数学方法及计量技术;同时,也要遵循域观范式承诺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发现具体域类经济体的主要质态特征,将其植入经济学分析的整体框架中。也就是不仅仅将经济活动和现象视为本质相同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可计量质态的加总量的表现,而且,将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视为“域观”现象和“域际”关系,这就可以大大增强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由于微观—宏观范式使经济学具有华丽的“科学”形式,但却弱化了科学的真正要义——发现,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学术界都已到多方面质疑,在中国更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其突出表现就是:据此难以识别现实经济之质态,经济学的科学发现受到严重约束。所以,变革范式,增强经济学之识别、发现功能和现实解释力,还经济学以科学之本色,是中国经济学界进行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历史。

  而一旦引入域观范式,张扬域观范式的识别发现逻辑,就必然要强化经济学的史观思维逻辑。其实,在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之前,史观思维原本一直是主导性学术范式;只是从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之后,主流经济学才或弱化史观传统,而过度张扬微观-宏观范式构架的形式化“科学”道,因而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让位于越来越显赫的经济学(economics)。当前,我国经济学体系框架存在范式割裂的“两张皮”现象,即“经济学”与“经济学”对立而不相容。虽然微观-宏观范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庞大经济学体系(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或默认的主流范式思维,但在国家正式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却仅被归入“经济学”之内而没有其正式学科地位,这是中国经济学的一个尴尬现状。如果进行经济学范式和学科体系变革,让经济学摆脱形式“科学”而实质科学的状况,就可以按照史观-微观-宏观-域观的构架,形成整个经济学新的完整学科体系,让经济学的发展真正科学大fengliuyiye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财成国际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住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