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壮族新年里那些特有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3-2-14 8:33:17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从先秦秦汉时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人绵延至今,特有的风俗习惯也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壮族春节是壮族朋友们一年来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许多民俗都尽展其中。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转一下吧!

  壮族人过春节的时间和传统新年的时间是一样的,有除夕、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但一般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壮语称作“卡姆景”,接着就是包粽子,壮语称作“包口瓬”,粽子的大小还有讲究,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当然,还有很多新年食品,包括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

  壮族人将除夕称作“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首先用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烧纸钱并燃放鞭炮。然后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压年饭”,而且米饭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壮家除夕菜品中绝对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在壮家中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晚上会在自己家的火塘内燃烧柴火,因为柴与“财”谐音,新年财源滚滚来,还有一根奈耐烧的大硬木,能够一直烧到第二天也不会熄灭的那种木头,预示着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也是在为家人幸福长寿祈福。

  我们传统的春节在大年初一就会走亲戚家,但是壮族人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访亲友的,忌拿刀,不得砍东西。传说大年初一天拿刀砍东西,会把新年的所有好运都砍掉,随之而来的就是霉运。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春节期间,壮家人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不仅有意义而且使年味更浓,幸福感更强。

  大年初一一大早,壮家媳妇和姑娘们就会出来“汲新水”,意思是庄家姑娘们担着水桶,手持三炷香,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然后将新年第一桶新水挑回家,壮族人将这桶“新水”称作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姑娘喝了它会更加聪明伶俐,小孩喝了会更加健康,老人喝了它会更加长寿。因此,挑“新水”已经是壮家姑娘们大年初一第一件要做的大事。

  在桂西地区,还流传着一些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其中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还有一种比舞鸡和舞春牛更有趣的是“迎春牛对歌”活动,“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一人,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游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的祝愿。

  此外,还有许多活动,比如“打春堂”,即用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为春节增添了劳作丰收的喜庆色彩; “抢头鸭”即期待新年遇运,等等。更多的壮族春节民风习俗只有自己亲身投入,亲自来一来,走一走才能感受。小编相信来的朋友们肯定会被壮家人的热情所,流连忘返!男欢男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