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李翰哲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重排推出了经典话剧《场》。这部根据萧红小说《场》改编、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编剧并导演的同名话剧,在1999年一经推出,就以表现形式的大胆创新、对民族主体生命的探寻引起了轰动。今年,由国家话剧院知名演员倪大红、韩童生等原班人马主演的《场》重返舞台。关于如何创作抗战主题的舞台艺术经典?记者近日专访了田沁鑫。
记者:为何选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排经典大戏《场》?
田沁鑫:《场》这部剧前半部分内容是描述北方农民之间的争斗,他们为了土地和牲口盲目地互相,后半部分内容是对北方农村抗日历史的还原,触及到了生命的终极问题——问题。《场》透过一个个“忙着生、忙着死”的人,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反映了对民族命运的反思、对民族主体的探寻、对民族自省意识回归的辩证。这对当下也有和意义。
从《场》首演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年。16年来,我对《场》的认识经历了从表现宏大的民族命运到关注个体状态的转变,我们对抗战主题创作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表现宏大的集体主义主题回归到对个人生命的珍重。抗战题材创作不能应景,需要有对生命的关照和珍视。
记者:在抗战主题的创作中,如何做到艺术与市场关系的平衡?
田沁鑫:任何艺术经典的诞生都必须经过观众和市场的检验,只有人民群众认可的,才是经得起时间洗礼的,也才是真正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场》诞生16年来,经历了中国戏剧市场从没有人买票到有人追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陷入迷茫。但是,再次走入《场》的排练场,我仿佛看到了16年前的自己。16年前,我单纯、澄澈和较真地爱着戏剧。通过重排《场》,我更加坚定了方向,那就是要做能够引领市场、确立行业标准的作品。
记者:在年轻一代中民族,您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田沁鑫:对民族文化怀有,是每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自信。现在有的人对传统文化、民族有所忽视。艺术经典是在年轻人中民族的重要一环。通过艺术经典,引导青年一代了解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从而发现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建立起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我用戏剧手法改编《场》,既源于兴趣,更出于一种民族的紧迫感。我也会继续创作类似的作品,借助戏剧之手,推动文学经典向现代语境转换,传承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