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保障改善民生,共同团结进步
一条条道连接大山内外,一排排新居安住着万千群众,一道道电网延伸到千家万户,一所所校园洋溢着琅琅书声……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全县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轨迹。祁连县生活着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2%。
自2013年8月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以来,祁连县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海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祁连县情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6个总体目标,重点实施12大工程,着力完成56项具体任务,奋力推进文明、和谐、富裕、幸福新祁连建设。
截止201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209411万元,增长率为15.4%,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66800万元,增长率为2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93万元,增长率为16%,旅游平均综合收入31300万元,增长率为5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5元,增长率为13.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429元,增长率为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18万元,增长率为15.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8%以内,城镇化率达48.9%,城乡居民医疗基本参保率已达100%。
近年来,在县委、县正确领导下,伴着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祁连县呈现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景象,民族团结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硕果累累。
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危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投资14066万元完成了10个村的道基础设进行建设,共实施公310公里、硬化280公里、砂30公里、桥9座。目前,全县7个乡镇45个行政村均已实现乡乡通油、村村通砂、村道硬化的建设目标,部分村社铺设了柏油。此外,按照城乡公交站点规划,已落实建设资金215万元,在县城主要街道、人流聚散地段、扎麻什等公交线建成78个公交站点。水利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投资678.1万元完成了央隆乡阿格尔等三村38公里人畜饮水安全和野牛沟大浪等四村打井工程,实施了祁连县拉洞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万亩造林灌溉工程和环牛心山水利生态河流廊道项目。如今,各乡镇中小学危房全面完成,乡、村卫生院(室)相继进行了大规模提升;各村的电力、通讯、电视、文化体育等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多种多样的帮扶措施让温暖的阳光照射到了每一个角落,得到了各族群众的衷心。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自2011年启动实施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以来,县属5个乡镇18个村先后加入示范点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亿,通过草原生态治理、饲草料建设、良种繁育、新技术推广4个专项,生产、生活两个设施及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示范区的建设工程,加快了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现了草地生态与牧民增收“双赢”。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为祁连农牧业经济带来强大的发展后劲,发挥出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以石棉采选加工、煤炭采选洗净、水电开发、有色金属采选、玉石开采加工、肉食品加工、乳制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发展模式。建成30万吨有色金属选矿厂2个,在建30万吨有色金属选矿厂1个,在建240万吨铁选厂1个。建成冰沟农牧业产业工业园区和野马嘴工业园区,入驻园区企业6家。
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稳步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不断高涨,祁连县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齐头并进。依托本地优势旅游资源,注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打造出一张张金名片。“天境祁连”、“牧区江南”、“东方”、“中国的乌拉尔”,使祁连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回族小白帽、藏服、蒙古袍,撒拉姑娘的纱巾……这里的民族文化百花争艳,各显芳容。清真美食节、那达慕大会、六月六花儿会、雪顿节、登山运动会、户外探险等活动成为民族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品牌与名片,展示出独具特色的“祁连魅力”。依托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项目,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注重人文景观建设和文化内涵培育,注重景区景点的文化包装和祁连旅游的整体文化包装,自然景观与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力结合。投资1亿多元的东方水世界开馆运营,投资5731万元的青海首席欧式步行街已完成正式开街,投资5000万元的县文化影视会展中心、峨堡遗址公园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中。卓尔山、阿咪东索、八一冰川、野生鹿场已有序开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止2014年底,全县共接待游客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31.8%和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