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校师生学习习总在哲学社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线日,习总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校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和师生代表座谈会,畅谈对习总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我校师生通过电视、网络、等认真收看、阅读相关报道,积极开展学习活动。
我校师生一致认为,习总的讲话高屋建瓴,振奋,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习总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为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积极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
5月18日上午,校党委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师、干部代表,畅谈对习总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校党委张中华到会指导并发表讲话,座谈会由党委宣传部部长殷修林主持。
习总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校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要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负时代所托,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党和人民期待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住时代、受到国际主义认同、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经验的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立足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研究中国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深入贯彻落实习总讲话,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纳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计划;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率课堂教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社会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为各级党委、和企业提供咨政服务的水平;要通过网络、校报等校园及时宣传报校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最新;要把学报等校内学术刊物建设成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开辟专栏展示相关研究。
党委宣传部部长殷修林教授习总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于和推动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校是一所人文社科类大学,加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双百”方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批有分量、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不断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
习总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等新提法、新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给出了答案。结合社科院工作实际,有三点认识:一是要以科研促教学,引导学生参加学术活动,优化学术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强调学术战略,通过平台带动、项目带动、团队带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术资源整合,推动学术发展。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要注重整体发展与综合发展。在宏观功能定位层面,注重高校四大职能的统筹兼顾,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在微观层面,在制度设计上做到统筹兼顾、管理高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
习总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聚焦主题、方向性质、保障条件、主体队伍和发展动力等重大问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意义重大。总提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新理论新思想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体现了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总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充分信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他们多打交道、交朋友、求意见、听,让他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做研究、出好。总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我们都应将这种价值观贯穿于自己的学术实践,切实践履,方能真正立功立德立言。
习总的讲话主旨明确,主题突出,旗帜鲜明,令人振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坚守实事求是的思想线。没有这一思想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的局面。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同样需要继续实事求是的思想线。首先要尊重历史,挖掘历史,勇敢历史。其次,要处理好党和国家、党和人民、党性和人性的关系,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为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历史。第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接地气,既要增强与世界的交流,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必须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并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加以总结和归纳,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而引领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潮流。
习总的讲话,从为什么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怎样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层面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的阐述,了发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旅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五四时期和时代是中国近代以来两次走出封闭、面向世界,哲学社会科学获得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盲目崇洋、一切惟西方马首是瞻的偏差。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要立足中国的现实与实践。我们尤其需要高扬主体,坚定文化自信,实行“拿来主义”,与世界平等对话。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特点与规律,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具体学科的差异与特点,不必在笼统的“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忽略或淹没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为主要的、关键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充分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为今所用;掌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话语权,形成中国特色,充分融合优秀思想,形成有原创性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发现和培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师和巨匠;脚踏实地做大学问、真学问。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队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体制,从学生、学术、学科三个视角构建综合发展体系;大力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大胆探索,运用不同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研究范式、学科方式、学术范式进行研究;构建繁荣学术体制的氛围;重点支持一批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有理想、有动力、有学问的老师组建学科团队。
习总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中国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力量及历史渊源,应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理解、讲述、解构。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理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一个多元文化的民族,多数历史发展阶段是通过文化、、礼仪构建国家认同,实现民族的融合与繁荣。我们应从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中、造像中,体会我们不曾经验到的古人生活智慧、智慧;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精华。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现实面前,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他西方的思想和方法反思我们的既有历史观,梳理百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逻辑;通过学习经典,努力弄清羁绊我们良久的观念,构建适宜的分析框架,怀着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且尊重的感情,研究现实问题,逐步实现理论的自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我国当前发展紧密契合。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科学必须被提升到重要地位,而我校以财经类学科为特色,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文社科类大学”为目标,更是进入到了发展的最好时期。习总强调,“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学贯,尤为重要。其前提是加强对西方社会科学体系的掌握,推动中国特色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科学的工具和逻辑是方共通的,要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的思想,结合中国现实、借鉴国际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并吸纳时代精粹,实现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与壮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兼副院长李世黎副教授
学习了习总的讲话感到深受,责任重大。当前马院工作做到了“三个”:第一,始终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读懂读通重要原著。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自信。第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习总重要论著来进行研究。今后工作,将从四个方向不断努力:第一,要将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和抓重点、见效快的工作两者同时推进。第二,要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尽快为课堂教育的内容,将老师的真懂真信转变为学生的真懂真信。第三,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做好青年教师在起步阶段的引导。第四,个人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者,要带头宣传、带头践行马克思主义。
如何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为国家和人民为学立论,个人有三点体会。第一,现实,发现真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社会运行状况,为理论创新提供真实、丰富的素材。同时要善于利用先进的理论武器,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第二,用中国话,讲中国故事,创中国理论。要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普遍问题,在讲中国故事的同时,推广中国故事、中国话语、中国理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理论产生世界影响。第三,思考、小心求证。一方面,创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不仅需要专家、理论家,更需要培育思想家,给予其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要思考、,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防止理论研究的过度通俗化、低俗化和经院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出令人信服的、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理论。
习总的重要讲话,可以视为我国现代国家治理从“技术立国”向“思想立国”的径转换的重要标志。以宪为例,西方话语、价值和制度曾经发挥着重要影响。近些年,在一批家的带领下,开始回归中国问题语境,试图从中提炼社会主义中国的话语和理论体系。在宪领域中,宪界更为自觉地以中国问题意识到导向,通过对现实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学理探讨,回归文本,从《》中挖掘、回应转型中国困境的价值体系、规范结构和制度资源,丰富了中国宪的主体性,也为理政贡献了宪界的思想智慧。近年来,宪界围绕一些焦点问题,以学术逻辑为基础,凝聚共识,走出了为立场而立场的偏颇境地。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上的指导,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总的亲切关怀,这是西方学者尤其是那些和中国学者一样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汉学家们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优势。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足够的心态,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夜郎自大的不良倾向。可积极创造条件,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全世界学术界同行展开充分的交流对话。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着科研与创新的优势,我们应当有信心产出不负于时代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归属感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少数大学生对于历史、战争等的冷漠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有爱国感和历史情怀;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培养也同等重要。通过对目前中国文化困境的反思,以及韩国等国家文化在我国逐渐渗入这一现状的分析,我认为文化自信需要一个正确的引领,而这种引领,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
结合自身工作,讲三点感受。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立场。第二,在学术研究上应以马克思主义方为指导。如西方经济学发展具有碎片化特征,而马克思主义方是整体的、系统的,以马克思主义方为指导有利于对碎片化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学术研究视野局限性会导致有效知识供给的不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研究能够端正研究态度、明确研究思、规范研究方法和提升思想境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就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决定潜在生产力的前沿,哲学社会科学决定我们能不能达到前沿。作为高校教师要注意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界限: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应该百家争鸣、针砭时弊,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社会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离不开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学校应当加强顶层设计,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条件。
结合个人工作和身边事例谈两点体会: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历代领导人将中国与建设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结合是可以进行制度供给的。在现实制度需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度供给可行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实践,产生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可行性。如会计学院郭道扬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和推进《中计通史》的写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形成了200多万字的书稿。这个鲜活案例告诉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术研究,能够产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