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2017-8-22 15:12:0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在经济学领域,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下,以理论创新引领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为研究对象,综合探究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构建以发展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二战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获得民族,摆在它们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便是实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东“冷战”背景下,经济学者逐步构建起一个叙述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框架,这就是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

  相对于老牌强国在经济上的强势复苏和高速发展,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没有显著缩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拉大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尽管如此,主流经济学坚称,新古典经济学同样能够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目前,发展经济学面临的最大理论困境在于:其研究对象始终未能得到明确界定,这导致其学科定位模糊不清。在发展经济学创立之初,研究者将其理解为一门研究发展中经济体实施经济追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学科。这一定义的问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这是应用经济学的普遍状况。例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的空间配置,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劳动经济学研究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问题。然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欠发达经济体本身,面临着各个领域的上述各类具体经济问题,那么,发展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经济学的理论学科,需不需要从基本理论出发对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予以理论的概括?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伟大发展实践,这表现为两条历史线索的交汇。第一条线索来自生产力方面,中国正从基本实现小康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第二条线索来自生产关系方面,中国正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完善。遗憾的是,与丰富的发展实践相比,中国经济的发展理论却相对滞后。在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教科书中,其经济发展章节基本上还停留在概念辨析和政策阐释的层次。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研究对象模糊。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尚未形成清晰的研究对象。具体而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以研究生产力进步为主,还是研究生产关系演进为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尚未有明确界定,以致定位摇摆,内容庞杂。

  第二,逻辑主线缺失。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发展部分授课内容呈现出板块化、碎片化和片面时效化等特征,涉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内容,知识模块之间缺乏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形成其中的逻辑主线。

  第三,话语体系流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章节大量使用经济学话语,譬如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全要素生产率、熊彼特创新、大推进、非均衡发展、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等等。这些概念大部分脱胎于经济学,在不同的国情下具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和政策,不应无原则、不加甄别地应用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过程中来。

  “学习问答”之习“7·26”重要讲线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总重要讲话,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总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方便广大网友深入全面学习“7·26”重要讲话,人民网·中国新闻制作系列“学习问答”,一起来学习吧!【详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