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包容性增长及国际比较: 基于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9-7 15:44:2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未界将根本改变两个世纪以来“大分化”趋势,将南北国家“大趋同”趋势,其中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五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本文通过对人均P、人类发展指数、贫困发生率、收入基尼系数四维指标对五大国发展分析(1980-2015),预计了发展趋势(2015-2030)。

  世界经济在持续、波动性地增长,不平等趋势也在不断加剧,表现为国家内部的不公平,也表现为国家之间的不公平。2006年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全球收入不平等系数从1929年的0.69上升至1992年的0.83,也由于中国、印度等超大规模人口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以来的收入不平等恶化趋势开始扭转。[1]2011年我们研究也表明,当中国、印度等上亿人口发展中大国持续高增长,会大大地促使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从两个世纪的“大趋异时代”转向21 世纪的“大趋同时代”。[1]201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南方国家的崛起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史无前例,在发展中国家中,仅仅三大领先的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的经济总产出便与、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这六个传统北方工业强国的P总和相当,这是150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2]

  南方国家的崛起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健康发展,避免陷入不平等困局,避免走发达国家不平等加剧的老。为此,联合国提出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其重要前提和目标就是人类要共同繁荣的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包容性增长即为机会平等的增长。[3]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亚洲2050:实现“亚洲世纪”》报告,认为如果亚洲能够实现包容性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1世纪中叶,亚洲占全球总产出、贸易和投资的一半,人均P(购买力平价)将超过4万美元,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7万美元)。

  由于长达八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和持续冲击,世界正经历二次大战之后最长的经济增长低迷,这一期间逆经济全球化、主义盛行、科技进步作用明显减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差距日益扩大[4]、发展不平等日趋严重[5]以及由于经济发展放缓导致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不协调等问题[6]。为此,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以下简称G20)杭州峰会上取得全球共识。

  全球包容性增长是人类世代的伟大。G20杭州峰会落幕,取得一系列务实而有开创性的,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掀起崭新篇章。其中,由中国、各国取得共识、制定最具创新性之一是《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如习在闭幕辞中所言:“我们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及“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1]这三个“第一次”反映了此次G20峰会的核心贡献。其中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SDGs)制定行动计划,对人类历史和长远未来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积极推动人类发展进步,充分展示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卓越领导力。《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议程》首次将基尼系数或其他共享繁荣指标,作为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衡量指标。公平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而基尼系数或其他共享繁荣指标的变化趋势则代表了是否公平发展。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作为G20轮值国作出了杰出贡献,非常感谢中国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为本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推动峰会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制订行动计划,这是历史性的贡献。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WEF)达沃斯年会发布报告认为,提高经济增长只能部分解决问题,必须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2]2017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提出,亚洲要克服经济增长风险,需要促进包容性增长。[3]

  G20承载人类命运,是当前全球治理最具代表性、最有效的协调机制,是引导人类包容性增长、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2015年,G20占世界P(购买力平价,以下简称“PPP”,2011年国际美元)比重为3/4以上,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4以上,占世界总人口的2/3。G20既包括了全球最主要的发达大国,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还包括了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之间相互依存,既是利益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这里,我们将G20称为是推动世界包容性增长的“少数关键”国家。在G20南方国家中,仅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五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就达到了44.5%,占世界P 比重的29.5%(PPP,2011年国际美元)。[1]可以说这五国就是全球特别是南方国家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少数之少数”的关键国家。

  尽管SDGs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适用的国际发展议程,从人类发展角度来看,实现SDGs的主要落脚点是发展中国家或非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指人类发展指标HDI小于0.80)。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4年,世界极高人类发展组(指HDI大于0.80)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6.4%,其余83.6%的人口处于非极高人类发展组,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占比为82.3%,中国等五大国人口占比全球非极高人类发展组的一半以上(53.2%),也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半以上(54.1%)。因此,五大国人类发展水平的不同程度提高,就会极大促进全球人类发展。

  为此,本文以这五个人口大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只有这五个国家线 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的承诺,SDGs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实。这四个发展中国家有着与中国类似的基本国情,即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水平低(除巴西外),既是后发国家,又是内部差异甚大的国家,还是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巨大的国家。四维分析框架与五大国人类发展(1980-2015)

  规律,而且符合人类共同繁荣的主观愿景。当今世界包容性增长所面对的最大发展挑战就是不平等的挑战,既表现为南北国家发展不平等,也表现为一国内部发展不平等;既表现为收入不平等,还表现为人类发展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发展是硬道理。包容性增长,首先是增长,其次是包容性;增长是包容性的基础,包容性又是增长的目的。那么,

  ,包括:一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人均P指标。我们按2011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因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民账户核算体系2008》,进行国际比较,如人均产量或人均消费量必须将以本国货币计算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而不是汇率)转换成以通用货币计算的数据。为此我们采用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的最新,在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时,较为恰当的货币转换因子是空间价格指数,它可以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内含的价格因素差异,使得经济比较和价格水平比较成为可能。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公开提供了P(PPP),按2011年国际美元价格计算,这为我们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衡量世界及人类发展的趋势,因为人类发展指数是评估人类发展的三大基本维度,即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以及体面的生活水平,它反映了所取得的平均成就的综合指数,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是否包容联动发展。

  我们采用了世界银行提供的国际贫困线年国际美元)的贫困发生率指标。该数据基于统计机构和世界银行提供的初级住户调查数据。

  我们采用了世界银行提供的五大国收入基尼系数。该数据基于统计机构和世界银行提供的初级住户调查数据。其中,2005-201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以上四个指标都是国际上通行的发展指标,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采用,也成为本文国际比较的数据来源。

  多种情形:经济不增长,收入不平等加剧,属于无增长无包容;经济增长,但贫困发生率上升,属于有增长无包容;经济增长,贫困发生率下降,但收入不平等加剧,属于有增长低包容性;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加剧,贫困发生率上升,属于有增长有部分包容性。只有当这四类指标均呈现积极发展趋势时,才可称之为“全面包容性增长”。中国不仅属于持续增长型,而且还经历了从“部分包容性增长”开始“全面包容性增”的过程。

  第一,反映经济增长的人均P指标持续增长。在2000-2015年期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人均P(PPP,2011年国际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均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2.4%),分别达到9.0%、5.6%、3.9%,属于增长趋同型国家。在2000年时,这三国人均P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8%,印度相当于24.6%,印度尼西亚相当于56.5%,到2015年时,中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1.9%,比2000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平均每年提高3.74个百分点,印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9.3%,比2000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8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相当于71.0%,比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尽管2000年人均P就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增长率都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7%,属于增长趋异型国家,2015年巴西人均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9.1%,比2000年下降了11.0个百分点,墨西哥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3.1%(见表1),比2000 年下降了31.6个百分点。总体来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良好,这也为其实现包容性增长奠定了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

  从全球人类发展视角看,2000年,印度处于低人类发展组,HDI 指标为0.496,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属于中人类发展组,HDI指标分别为0.588、0.606、0.683,只有墨西哥接近高人类发展组,HDI指标为0.699;到了2014年,墨西哥、巴西、中国进入高人类发展组,HDI指标分别为0.756、0.755、0.727,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进入中人类发展组,HDI指标分别为0.684、0.609。这反映了过去十几年五大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甚至跃迁,尤其是中国实现各地区人类发展大进步与大趋同,[1]经历了人类发展奇迹,成为世界人类发展最大贡献者。[2]2000-2014 年期间,HDI 指数从0.588 提高至0.727,年均增长率为1.53%,界188 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一位,从中等人类发展组跃迁至高人类发展组,使得高人类发展组总人口增加了13.7亿人口,再加上巴西(2.0亿人口)和墨西哥人口(1.2亿人口),共计增加16.9亿人口,相当于高人类发展组(25.2亿人口)的67.0%。这表明,中国等五大发展中国家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人类发展水平的进步,也改变了世界人类发展的地球版图,首次呈现了南方与北方国家的大趋同趋势。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1981年世界发展中国家国际贫困线年国际美元)发生率高达51.88%,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都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之后由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贫困发生率都呈下降趋势,也导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到2012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降至14.62%,减少了37.26 个百分点;中国从1981 年的88.3%降至2013 年的1.85%,减少了86.45个百分点,是五大国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印度从1983年的53.9%降至2011 年的21.2%,减少了32.7 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从1984 年的70.31%下降至2014年的8.25%,减少了62.06个百分点;巴西从1984年的29.9%下降至2014年的8.25%,减少了21.65个百分点;墨西哥从1984年的7.9%上升至1998年14.3%的高峰,2014年下降至3.04%,也减少了11.26个百分点。相应地,中国贫困人口数从1981年的8.84亿人下降至2013年的2517万人,即减少了8.588亿人,印度从1983 年的4.03 亿人下降至2011 年的2.64 亿人,即减少了1.39 亿人,印度尼西亚从1984年的1.14亿人下降至2014年的2153万人,即减少了9247万人,仅三国合计就减少了10.90亿人。此外,巴西和墨西哥贫困人口数也不同程度地下降。正是这五个最大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贫困发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才导致世界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的持续下降。

  平。按每人每天3.1美元(2011,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64.43%下降至2013年的2.52%,贫困人口从6.34亿人下降至3427万人,净减少了6.0亿人;按照中国2010年国家农村贫困标准计算,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5年的5.7%,农村贫困人口7.70亿人减少至5575万人,净减少7.14亿人。[1]无论按哪一种贫困线标准,中国贫困发生率均在过去三十年大幅度下降,而且这一趋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贫困发生率的下降水平(见图1)。应当说,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全球减贫方面起了“火车头”的作用,对全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映了大国内部发展差异的重要特征,降低收入基尼系数是四类指标中最难实现的。即使作为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基尼系数二十年长期处于0.4以上。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五个人口大国基尼系数普遍处于0.3~0.6之间,其中,巴西、墨西哥收入不平等程度最为严重,巴西在1990-1993年超过0.6,墨西哥1990年达到最高为0.54,两国也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14年分别为0.515和0.482,仍处于高位水平;印度、印度尼西亚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基尼系数正在逐渐上升;从中国收入不平等变化趋势来看,中国1981- 2015 年基尼系数变化先上升(1981-2008年)、后下降(2009-2015年),呈现倒“U”型,2008年达到最高点的0.491,之后呈现下降趋势, 2015 年降至0.462,低于巴西(2014 年为0.515)、墨西哥(2014年为0.482),高于印度、印度尼西亚,也高于美国(2013年为0.411)。

  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显示了经济持续增长、人类发展不断进步、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但是在降低收入不平等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应对不平等挑战、推动包容性增长方面,真正能出台有效政策措施,以负责任的姿态实践包容性增长的大国并不多见。中国已在包容性增长方面取得了阶段性,以来经历了三大指标同步改善阶段,即人均P提高、人类发展指标HDI 提高、贫困发生率下降,属于部分包容性增长类型;2008年后进入四个指标同步改善阶段,即人均P提高、人类发展指标HDI提高、贫困发生率下降、基尼系数下降,开始进入全面包容性增长阶段。实际上,2002年党的报告所提出的2020年目标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是目前五大国中唯一四类指标同步改善,实现全面包容性增长的国家。应当说,

  应该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中国”首次获得了峰会的共识,特别是首次采用了基尼系数或其他共享繁荣指标,来衡量是否能够促进公平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同时,这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降低收入不平等的公开承诺,未来时期中国实行包容发展,不仅可以保持持续的中高速增长,不断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消除极端贫困,也将促进基尼系数持续下降。

  预计2015-2030年期间,中国人均P 年均增长率在6.5%左右,人均P 将从1.34 万美元(PPP,2011年国际美元)增长至3.45万美元,是2015年的2.57倍,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2.1万美元)的1.66倍;印度人均P年均增长率也在6.5%左右,到2030年达到1.47万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1.1%;印度尼西亚人均P年均增长率3.9%左右,到2030年达到1.85万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9.1%。这三国仍属于增长趋同型国家。而巴西、墨西哥人均P年均增长率2%左右,人均P将分别达到1.95万美元和2.22万美元,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3.9%和107.2%,只有巴西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南北方的增长趋同,但并不会改变南北趋同大趋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三大国的发展趋势,将带动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增长趋同,进而为全球包容性增长作出第一、第二、第三大贡献。其中,中国人均P到2030年居五国之首,超过墨西哥、巴西,分别为1.55倍和1.77倍,体现了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远好于其他发展中大国。

  的人类发展水平组。基于过去十五年HDI 指数的发展趋势,到2030 年,墨西哥、巴西、中国将进入极高人类发展组,印度尼西亚、印度将进入高人类发展组。由此,将改变世界人类发展大格局。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极高人类发展组的人口从2014年的11.953 亿人增长至12.663 亿人,高人类发展组的人口从25.167 亿人增长至26.766亿人,中等人类发展组从22.882亿人增长至27.12亿人。如果考虑到墨西哥、巴西、中国将进入极高人类发展组,那么极高人类发展组的总人口将达到30.66亿人,相当于增加了18.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将达到36.39%,比预期目标提高21.36个百分点;当考虑到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从中等人类发展组进入高人类发展组,那么,中等人类发展组的总人口将减少15.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比重比预期目标下降18.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人类发展组的总人口减少0.30亿人,这是由于墨西哥、巴西和中国进入极高人类发展组,与此平衡所致。按照上述发展趋势,到2030年,高人类发展组、极高人类发展组合计总人口将达到57.128亿人,比2014年增加20亿人,与此同时,中等人类发展组则将减少11.0亿人。

  现全球2030年消除极端贫困做出最大贡献。基于过去十五年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0年,按每人每天支出为1.90美元(2011,PPP)的国际贫困线,中国将率先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墨西哥贫困发生率也会降至3%以内,巴西、印度尼西亚降至5%以内,印度可能降至10%左右;预计到2030年,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亚贫困发生率均可降至1%以下,印度下降至3%以内,基本实现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这将直接促进和带动整个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核心目标。

  特别是中国已将共享发展作为核心,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是人群差距,都在共同缩小,进而使基尼系数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将从目前的0.46下降至0.44左右,到2030年,则进一步下降至0.40以下。基于过去十五年发展趋势与国际发展经验,到2030 年的未来十五年,印度有可能先上升、后下降,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也反映了全球性包容性增长是基本趋势。总之,到2030年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墨西哥总人口将达到35.7亿人,

  正如习在闭幕辞中所言:“我们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惠及全球。”中国共享发展:引领全球包容性增长

  提出了共享发展新。习总指出:“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全心全意根本旨的重要体现。”[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的根本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中国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3]中国的共享发展已经超越了包容性增长,从国内视角看,是发展不只是增长,是共享不只是包容,是全体人民不只是部分人群(如中产阶级);从国际视角看,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世界包容性增长,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

  享发展既是包容性增长的中国版本,更是中国超越包容性增长的创新版本。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以习为核心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更广泛地促进包容性增长。中国在全球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总结中国发展经验与挑战,明确提出落实包容性增长的具体政策径。[1]这些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资人力资本[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了短、中、长期发展并重的中国智慧。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更加致力于提升在包容性增长方面的国际领导力。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并没能解决不平等,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制度优越性,有能力、也必须要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困与不平等,以共享发展促进全面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拓展南南合作,正在广泛开展与包容性增长相关的国际发展战略,如“一带一”,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对外升级版,使中国发展经验和发展世界,引领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到2030年,中国共享发展将促进全球包容性增长,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动包容发展,将引领全世界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四大国包容性增长轨道,进而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最大贡献,也为世界人类发展作出最大贡献,进而为促进世界包容性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