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南北朝释教经济的不同发展pdf

※发布时间:2019-8-20 9:34:4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Shanxi University Thesisfor2008Master’S Degree TheDifferent ofBuddhist Development inNorthemand TempleEconomy Southern Dynasties Name Zhou zhongjun Supervisor Prof.Wei Guanglai Major AncientChinese History FieldofresearchThe ofWei,JinandSouthern History andNorthern Dynasties Instituteof andCulture Dapartment History Researchduration June,2008 万方数据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南北朝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成长………………………………………….5 1.1 经济产生的理论基础……………………………………………………..5 1.2经济形成的现实原因……………………………………………………一6 1.3南北朝佛教经济的成长…………………………………………………..7 第二章南北朝经济的趋异性发展…………………………………………………11 2.1南北朝寺庄的产业结构及经营方式概说………………………………………1l 2.2北方寺庄的土地经营与劳动者地位……………………………………………13 2.3南方寺庄的商业经营……………………………………………………………16 第三章南北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团力量………………………………………19 3.1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家族因素………………………………………………19 3.2佛教造像中的平民组织…………………………………………………………23 3.3僧尼人群的分析…………………………………………………………………25 3.4寺庄土地捐献中的社会阶层……………………………………………………28 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后果……………………………………………………………33 4.1从亡僧财产的分配看财产制度的分野……………………………………33 4.2南北朝经济发展中的波折………………………………………………··34 结j沦…………………………………………………………………………………………………………………..37 参考文献………………………………………………………………………………….38 致{射…………………………………………………………………………………………………………………..4l 附录……………………………………………………………………………………………………………………,42 万方数据 CoNTENTS Prece……………………………………………………………………………………………‘1 Northernand 1 Thereasonsand ofthe Chapter development Southern economic producing。·····································。5 Dynasties’temple 1.1Therationale economic oftemple producing………………………………·’5 1.2Therealisticreason economic oftemple producing………………………‘6 oftheNorthernandSouthern Buddhist 1.3The Dynasties temple growth economy………………………………………………………………………………………7 IIThe of economic in Chapter divergencestemple development 1 North.South Dynasties……………………………………………………………………·1 2.1SouthemandNorthern industrialstructureand Sizhuang’S Dynasties modesofbusiness 1 managinggeneralization。·········································’1 thestatusofworkers‘···········13 North land and 2.2 management Sizhuang 2.3South business Sizhuang’S management’·········································’16 IIIThe inthe of economic temple Chapter Groupstrengthprocess Southern oftheNorthernand Dynasties’·········…·····…······’19 development ofNorthemandSouthern 3.1The ctorsin establishment mily temple 9 Dynasties·····························································-································’1 in ofPortrait’·············…···········23 3.2Civilian the emergence components 3.3 ofBuddhistmonksandnunscrowd···································25 Analysis 3.4Thesocialstratain donatedland…………………………………28 Sizhuang IVThe of economic Chapterconsequencetemple development。············33 toseethe 4.1 Fromthedeadmonk distribution property system distinctionofthe templeproperty…………………………………………………·。33 Thetwistsandturnsof economic inthe 4.2 temple development andSouthern Northern Dynasties……·………………·………………………·…··34 Conclusion……………………………………………………………………………………·’37 Appendix………………÷:………·……………………………………………………………‘42 万方数据 中 文摘要 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凸现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式,即经济。它是以 经营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经济组织,长期存在于社会经济体制当中,伴随社会经 济的发展而相应地发展。对经济的研究就成为研究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对全面理解佛教经济与经济的关系及佛教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 要对经济进入南北朝后出现的不同发展进行研究。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论 三个部分。 引言中首先回顾了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阐明了本论题的意义与价值。并介 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了研究范围。对研究角度、方法也做了一定的说明。 魏晋时期,出家僧尼人数增多的现实,促使佛教从理论上进行积极的改变,以 适应佛教发展的现实压力,经济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进入南北朝,经济 不断壮大,出现了以寺庄及寺庄经营手段为主要代表的经营模式。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南北出现了不同之处。具体而言,北方寺庄由于土地捐献增多的原因,形 成了围绕土地为中心的综合经营模式。南方寺庄则由于地理和商业氛围日渐浓 厚等原因,商业经营成为维持佛教的主要支柱,形成了以高利贷为主的商业性综合 经营。这种不同,源自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集团力量。集团力量表现 为建立的来源、僧尼人群、造像的人群和寺庄土地的来源等几个主要方面。此 种集团贯穿始终,对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体现为佛教不能对亡僧财产 的进行全权管理,更不能决定自身发展方向。 文章肯定了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指出士族家族和平民组成的邑义等 集团,对佛教所实施的供养方式的不同,是经济南北趋异性发展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南北朝;经济;土地;商业;集团 万方数据 ABSTRACT InNorthernandSouthem Chinese Dynastiesperiod,the economy a the as uniqueform,namelytempleeconomy,itsmanagement highlighted unitofsocialandeconomic inthe abasic presence organization,long—term socio—economic thesocio—economic ofthe system,with development theresearchof is correspondingdevelopment.Thus templeeconomy of Buddhismonthe andalso importantaspectsstudying economy the ofthesocialeconomic to understandrelations significantcomprehensive andsecularBuddhism andthe ofBuddhismse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article the whichbecame This studied economic temple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sbetweentheNorthandtheSouthafter Southernand entering Northern isdividedthe main Dynasties.The introduction,thetext, andtheconclusionthree pal饨s. of reviewedtheresearchonthe current Firstly,theprece subject onthe ofthe and introduced situation,elaboratedsubjectmeaningvalue,and themaincontentofthis toclearthe ofthe of scope study;perspective certain the andmethodshavealsodonea note. study InWeiandJin ofmonksandnuns’ Dynastiesperiod,thereality number theBuddhismto tothe of theory growing changed adapt reality in Buddhism temple thiscase developingpressure.Theeconomy produced. AccesstotheNorthemandSouthern has Dynasties,theeconomygrown inthe withJonesandthe meansasthe temple operating stranger Sichuang main ofthebusiness the have model,and representative templeeconomy thedifferenceinthecourseofeconomic emerged in NorthS a land—centricbusinessmodelwas the ichuangcomprehensive andother South foundwiththeincreaseofdonatedland ctors;inSichuang, business becamea ofBuddhismandformeda managementpillareconomy loan business of to sharking consistingmainlyintegratedmanagement,due and businessclimateandother the conditions reasons. geographical growing Suchdifferentreflectedthe ofthe inthe of strengthGroup processtemple 万方数据 showedin thesourceof economic temples development.Groupstrength of andnuns crowd,thesource establish,monkscrowd,Sculptures Run allandhave landandseveral forcethrough areas.Group Sichuang key aNoticeabletothe didnothave economy.Buddhist produced impacttemple Buddhist alsonot a full tothedeathof monk,and propertymanagement directionof decideitsown development. the tothe fromsecular Thearticleaffirmed economy impact temple theNobles andcivilian outthat mily components, social,therlypointed of theBuddhist forthe ofthe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wayssupporting ofSouth-North isthe tothe reasons temple group key Diverg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emandSouthern economy;land; Keywords:The Dynasties;Temple Business;Groupstrength 万方数据 引言 1 选题目的 教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即经 济。文章便以南北朝经济的发展为主线,试图分析佛教发展中出现一些现象的 根源,论证佛教经济在南北朝这一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其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又是如何运转、如何经营的,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规律等等。 2国内外研究动态 对魏晋南北朝经济的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初,发 表的文章仍很少。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日益重视,乃是近几年来之事。有些专家、 学者把教史和经济史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新的探索,使这一研 究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以下将对此作扼要回顾: 自1934年何兹全先生在《中国经济》二卷9期上发表了《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 》~文,开汉唐佛教经济研究这一学术领域以来,有关佛教经济的研 究已有近七十多年的历程。 首先是专题研究方面,其中封建依附关系较引人注意,何兹全《中古大族 领户研究》(《食货》三卷4期,193fi年1月)、业露华《北魏的僧祗户和佛图户》 (《食货》三卷4期,1936年1月)、张弓《南北朝隋唐寺观户阶层述略——兼论贱 口依附制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84年2期)等论著都颇具代表性。特别是何先 生的文章以户口的领有为切入点,通过对户口的领有方式、大族与领户之 间的关系,以及大族与国家之领户的争夺等内容的论述,勾勒出中古时期大族 户口领有的发展概貌,考察了大族庄园的发展及其内部的生产关系。 其次是财产方面的研究,以何兹全《佛教经律中关于财产的》(《中 国史研究》1982年1期)、《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师范大学 学报》1982年6期)等论著为代表。其他方面专题论述如全汉升《中古佛教的慈善 事业》(《食货》一卷4期),谢重光《晋唐的商业和货业》(《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9年1期)、《晋唐的园圃种植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3期)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术动态,在关于佛教经济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系列 综论性文章推出。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汉唐 与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他如曾庸《北魏的佛教经济》(《新史学通讯》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不同发展 1955年4月)、简修炜、夏毅辉《南北朝的地主经济试探》(《学术月刊》1984 年l期)、简修炜、庄辉明的《南北朝地主经济与地主经济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1988年11期)、张弓《中国中古时期地主的非自主发展》(《世 界教研究》1990年3期)、陈士强《汉唐经济发展的大势与标志》(《复旦学 报》1986年2期)、韩国磐《南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 在地主及经济形成的时间问题上,大家取得了一个共识,一般认为形 成于南北朝,但涉及到地主及经济发展变化的内涵及特征时,又意见各异。 简、夏二人认为,南北朝时期,寺庄的出现标志着已由单纯的教组织成 以教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寺庄是经济的重要支柱。韩先生认为,魏 晋南北朝时期,在地主的和扶植下,在自成系统的僧官组织的支持和卵翼 下,地主的经济得以确立并日益强大。张弓在《非自主发展》一文中,认 为由于上和经济上,存在着依附于皇权和地主阶级的关系,经济 具有非自主发展的特点。 除上述研究外,有关中国通史、各断代史及经济史的专著中也有相关的论 述。通史如百卷本《中国全史》经济史各卷,断代史如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 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等,经济史则如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而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唐佛教经济研究(1934 有1934——1984年日本、及等地学者研究中国汉唐经济主要论著。 法国著名学者兰道尔·柯林斯与谢和耐则从经济的教特质及如何影响到 社会经济的演化这一视角入手,颇为引人注目。谢和耐(JacquesGernet)的《中国 五——十世纪的经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是影响较大的一部论著。 书中以重商主义来总结中国佛教的经济经营。他认为,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 而印度有较发达的工商业传统,很早就产生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其经济法律的实 践要比中国先进得多。佛教东传的过程不仅传入了一种教观念与教传统,而且 也传入了一整套经济、法律的制度与方法。具体地说,佛教僧众传入中国的是一种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式”,即通过积累供物和商业收入而组成的供品资产,形成了一 种共同管理之下的公共财富,是~种“供物的资本化现象”Ⅲ。 柯林斯指出,在中国中古时代早期和初唐,僧侣们如同企业家一样,系统地管 理信徒们捐献的土地与财产。成为土地交易、金融贸易和生产机械的生产、使 国谢和耐著,《中围5一10世纪的经济》,2004年…版,第232贝 2 万方数据 用中心。因此,他认为,自汉朝未年至明朝初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儒教社会” (Confuciansociety),不如说是一个“佛教社会”(Buddhist society),存在一个 monastic 强大的“佛教资本主义”(Buddhist capitalism),佛教僧侣们在政 治斗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 以上学者对经济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史、经济史的内部,关注作为经济部 f32_一的经济的特征、规模、种类等内容。大部分专家、学者较关注意南北朝 时期,经济南北方的趋异性发展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便以此为中心进 行论述,试图求得一个理想的答案。 3研究方法与解决的问题 文章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统计学和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同时也对大量的佛教 典籍和正史中有关佛教内容进行爬疏,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在阐述了南北朝经济化发展现象和综合经营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后,指出僧团的产生是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土地等生产要素被大量 的接受,是佛教转变的根源。从土地的捐赠中可显示出集团力量对佛教的深层干预。 土地和家族结合就促成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佛教经济, 不论在执行层面还是管理层面上,化表现加速。佛教上化的转变,导 致了教神权服从皇权的结局。 4论文结构 本文主要研究南北朝经济发展的不同原因。试图从社会阶层角度分析 经济的发展,阐述佛教是怎样形成与社会争利的局面,即使在遭到打击之下, 依然不停止其发展的步伐。文章的主旨是从经济化发展趋势,阐述佛教中 国化的历史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主体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经济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对经济产生的原因,从产生 的理论根源和出家人数的增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经济的产生 是建立在僧尼人数的增加超出了佛教的供养能力。在佛教财富观的相关理论指导下, 佛教提出了可以大量接收财富的教义。在理论因素与现实因素共同作用下,佛 教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佛教经济与社会经济的渐趋紧密,造成 了与经济同步发展或紧跟其后的后果,表现为经济地域性发展,特别是随 SociologicalTheory.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 ‘Collins,Randall1986,Weberian Press.1986:58—73。 3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4i刚发展 经济由北向南动态发展。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以寺 庄及其经营手段为主要论述对象。首先,本章认为经营主要指寺庄经营模式。 南北双方同为综合经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重,形成了北农南商的局面。 其次,寺庄经营分为土地经营、商业经营和旅游经营等,具体的操作则由以依 附人员为主的贱口和下层僧侣共同生产为主。具体而言,北方寺庄形成了围绕土地 为中心的综合经营模式,大量运用贱口进行生产;南方由于地理和商业氛围日 渐浓厚等原因,形成了以高利贷为主要商业的综合经营。 第三章分析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同的原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集团力 量的干预。南北朝紧随魏晋佛教而来,大量的士族出家或运用手中得财富建立, 至此已成一种社会潮流。士族是建立的主力军,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数量的 增加和佛教士族性的日益浓厚。大量的平民由于士族庄园的侵夺生活日益困难,迫 于生计纷纷出家为僧为尼。然北方农民由于均田制的施行,获得了一定的土地,生 活稍有好转。北方出现了平民以集团组织的造像活动和士族以家族为主大规模的捐 献土地等现象。南方由于士族的强大、自耕农阶层状况的不断恶劣和社会分家 分财习俗的影响,平民的影响不如北方社会浓厚。 第四章讲述了集团力量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后果。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 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如对亡僧财产的分配,厘清了与僧尼各自财产的划分, 体现了僧尼个人人格的上升,财产制度也得到区分。消极的方面,如 的强力干预,使佛教几次遭到。佛教的发展不得不考虑社会的影响, 改变了佛教的自主性发展趋向。但佛教教义已深入,故每次灾难之后都会是一 次大的复苏。 第五章为文章的结论性总结。 4 万方数据 第一章南北朝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成长 第一章 南北朝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成长 中国社会与佛教的关系并非神圣与的二元对立结构,而是一种特殊的相互 嵌入的关系。∞连接这种关系的桥梁便是经济,佛教与社会均需借助经 济实现相互融合的目的。特别是近年来对佛教物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历史上,佛 教的确呈现出冥想与经济经营并存的现象:~方面认为“钱、财、宝”是 的障碍,强调少欲知足是的基本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广占田宅,产生了强 大的经济,从而产生了与~切皆空、制欲苦修的基本不甚一致的、以雄厚 财力为支撑的金碧辉煌、庄严具足的外表。参经济就成为弄清佛教化一条重 要的径。 本文所说的经济,通常是指我国封建社会中以为基本经营单位的一种 经济型态。从广义上讲,经济包括不变财产的生产和可变财产的生产,不变财 产有、田地、山林等;可变财产包括具有奴隶性质的附属人员和金银钱财及布 施收入等。从狭义上讲,经济包括寺庄经济、长生库与布施所得等。而本文所 讲的经济主要从广义上来讨论,将其放入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考虑,从理论 与现实两个层面来进行论述。 1.1经济产生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由于佛教的积极宣传,各阶层的信男信女把本属于的财产布施于 ,以求今世的安定和的富贵。如刘宋时期释慧义劝范泰“以果园六十亩施 寺,以为幽冥之佑虽然。”@从整个社会经济总量来说,这种捐献举动只是社会财富 的一种变相的转移。对于佛教来说,却是促进佛教自主发展必备的物质财富。早期 佛教多为家养或提供食物等直接消费产品,如楚王英养僧和笮融斋会等。后期则多 以为主要单位的钱财土地大量。 促成捐献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是佛教的财富观。印度佛教曾“剃除须 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同中一食,树下一宿。”④僧 尼个人不许私蓄金银钱财,也不许拥有土地进行生产。《摩诃僧祗律》卷十亦讲“佛 言沙门释子不应蓄金银。若有人应蓄金银,是我非实非法随顺,于现法中是为 ”、r《社会化,还是化?一中困当代佛教发腱的}I:会学审视》.学术月刊,2007年…版,39卷7月lj。 2柯嘉豪(JohnKieschnick),《“少欲知足”、“一切皆窄”及“庄严具足”:中国佛教的物质观》,2003年…版。 4《高僧传》卷七《释慧义传》。 ∞《佛教i‘三经·佛说网{。二章经》。 5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不同发展 逆论”。《五分律》∞也说:“四方僧物有五种物,不可获、不可卖、不可分。何谓五 物?一住处地,二房舍,三须用物,四果树,五华果。”罾佛教讲求的是乞食自养、 求道。《弘明集》卷二四《述僧设会论》记载日:“僧伽蓝内本不自营其食具也, 至时持钵往福。……何者出家之人本资行乞,丙然,无许自立厨帐并畜净 人者也。”但作为集体形式拥有土地财产,却是允许的,如《五分律》卷二 六载“白衣施田宅店肆于比丘……佛言听僧受,使净人知”。佛教就在这样的情况下 了其正常的发展。可以说,经济就是以为主体组织,围绕而形成 的一种物质财富聚集手段和经营机制。 1.2经济形成的现实原因 佛教的财富观为佛教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僧尼人数激增的现实则加速了 经济的出现。这一现实出现于曹魏时期,史载魏甘露五年,颖川人朱士行出家,是 为汉人出家第一人。@自此以后,中国量出家为僧,对此亦不加。出家 人之中多以贫民为主,如晋朝的竺发旷“家贫无蓄,常躬耕垄畔,以供色养。④还 有晋释昙戒“居贫务学,游心坟典。”⑤两晋之际,形成了从以西域外来僧为主向以 华人僧侣为主的转变,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按后世僧尼的生活费用,如大 历十二年(778年),彭恨在淘汰佛道的上疏中说:“一僧衣食岁计约二万有余。那 么唐以前僧尼的生活费用应当也是不少。佛教所依靠的他养手段此时已不能满足日 益膨胀的需求。进入东晋,佛教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佛教集团开始自行组织生产活 动,自养活动开始登上舞台。佛教由原来的消费型经济渐渐转为生产型经济为主的 形态,经济由此产生。 这种经济既不同于战国领主经济、两汉的大地主经济,也不同于隋唐的庄园 经济,而是佛教体系下的神权经济。何兹全先生曾对作为经济中的性质有 过一个论述说:“由教的组织,变成一种有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的组织;变成 庄园组织,作为及阶级的一环。”@这个论断是十分客观的,它从整个佛教 ∞《五分律》凡三卜卷。全称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略称弥沙塞部律。收于火正藏第二十二册。系佛入灭后三 百年顷,自上座部系统分}I;之化地部(弥沙塞部)所传之。据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于师子国(锡兰)携回 本书之梵奉,刘宋时,什、竺道生等共州译出。I丈l由五部分组成,故称五分律。)e中比匠戒二雨五‘-一 条,比匠尼戒三雨七I‘条。据近人研究,此律与南传巴利文律藏袖i内容上极为接近。 ∞《佛教经律关于财产的》载于《五‘I‘年米汉店经济研究1934一1984年》.何兹伞.师范人 学.1986小版。 牺《历代三宝记》卷三年表魏f-露五年条下注。 ∞《高僧传》卷五《竺发旷传》。 莺《商僧传》卷五《释昙戒传》。 @《中古时代之中困佛教》载于《五f‘年来汉唐经济研究1934—1984年》,J州②。 6 万方数据 第一章南北朝经济产生的原因及lC成长 发展史出发,讲述了佛教化的转变,突出了经济成分的增强。 1.3南北朝佛教经济的成长 1.3.1经济的早期形式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适应着中国的形势,改变印度佛教僧侣多以乞食为主的习 惯。汉地僧侣开始或乞食,或赖家庭供养。西晋时期,及僧侣的递增,托 钵行乞者减少。民间斋会饭僧和衣食布施等活动不断增长,如《法苑珠林》卷四二 记载晋朝卫士度之母“诵经长斋,家常饭僧”等。佛教后期,此等活动仍有存在,《北 史》卷十七《京兆王太兴传》有“初,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 布施,乞求病愈,名日散生斋。”大量资产丰厚的士族皈依佛门,形成了僧侣供养中 的主流阶层。如《高僧传》卷五《释昙翼传》附载释道敬云,“本琅琊胄族,晋右将 军王羲之曾孙,避世出家,情爰丘壑。椟于若耶山,立悬溜精舍。敬后为供养众僧, 乃拾具足,专精十戒云。” 此外,亦有全家者,史载“护既道被关中,且资财殷富。时长安有甲族欲奉 ,试护,伪告急求钱二十万,护未答。乘年十三侍在家侧,即语日:‘和上 意已相许。”’①甲族知护,举家崇信。家族崇奉佛教渐成为历史的主流。上 自皇族下到百姓,以个人名义或家族名义佛教,维持着佛教的。佛教为维 系佛教的日常费用,亦有自己的经营,如土地经营。 关于经营土地的记载,有释道安“至年二十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 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㈢刘宋时期的释法显“尝与同学数十人,于 Ffl中爻麦。”③这后一条资料暗示,某些中已有田地;第二,经营土地 是依靠本身的下层僧侣来完成的。即使是稍后的时期,僧徒也是如此,如僧官 的第一人晋朝僧略“……向者忽言,阿上是谛沙弥,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 觉失声耳。略经为弘觉,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略初不忆此。”④ 除垦殖土地外,僧徒从事的经济活动渐渐扩展,涉猎于商业、手工业和占卜等。 东晋释道恒《释驳论》说,当时沙门“但今观诸沙门,通非其才,群居猥杂,未见 秀异,混若经渭浑波……至于营求孜孜,无暂宁息。或垦田置盱I园,与农夫齐流; 或商旅博弈,与众人竞利;或矜持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以济生业;或占 《《《《 占Ⅲ霄㈨打川神 僧僧僧僧 传传传传 》》》》 卷卷卷卷 阻五三三 《《《《 竺释释释 法道法僧 乘安显略 传传传传 》》》》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不同发展 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蓄委积,颐养有余;或指掌空谈, 坐食百姓。斯皆德不称服,行多违法。虽暂有二善,亦何足以标高胜之美哉。自可 废之以风俗,此皆无益于时政,于治道,是执法者之所深疾,有国者之所大 患。……上灭父母之养,下损妻孥之分,会同尽肴膳之甘,极壮丽之养,割生 民之珍玩,崇无用之虚资,罄合家之年储,阙军国之资实,张空声于将来,图无像 于来北……”∞。《释驳论》勾勒出了东晋僧侣已经超出了印度佛教教义的规范,广 泛从事于经济活动,与无异。因而有晋惠帝看到洛阳僧侣衣着华丽鲜艳,就批 评到“衣服华丽,不应素法”②之说。经济从东晋开始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主 要表现为按照经营模式来打理的经济,通过获得财物来供给佛教的需求。 也正是如此,才为南北朝经济向化的大规模转变开了先河。 1.3.2经济的地域性发展 教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一定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对教 的滋长、具有决定作用。所在地群众为主要群体的财产奉献,成为佛 教发展的一个稳定经济来源。同时“名人”效应使大量的信纷纷趋向名僧所在 地,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流动人口的存在,如《续高僧传》卷五《释智藏传》载“学 人裹粮随之不少”。历代王朝都采取过一定的行动加以,如《魏书》卷一一四《释 老志》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诏载“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 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容止。无籍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其在畿 郡,送付本曹。”同卷亦有“永平三年(510年)沙门惠深上奏:或有不安寺舍,游 止民间,乱道生过,皆由此等。若有犯者,脱服还民。”《北史》卷三四《胡叟传》 更是明确记载了这一点“时蜀沙门法成率僧数千铸丈六金像,宋文帝恶其聚众,降 价大辟。” 人口流动依旧没有停止。佛教中心不断出现,于是有“三国时佛教之重镇,北 为洛阳,南为健康。”@之说法。严耕望先生也赞同此说,并进一步指出,“西晋佛教 无疑以首都洛阳为中心,长安次之;其他关陇、河西走廊、大河南北,东至琅琊, 南及汝南、(淮水之北),流布甚广。”④“北方僧众集中在长安、洛阳、邺城与 太行山脉东麓走廊,以及泰山迤南地区。而长安在东晋时代之前后秦为多。南北朝 时代以末期西魏、北周为多。邺城以东魏、北齐为多。洛阳自西晋末年之荒落,仅 m《弘咧集》卷六。 圆《商僧传》卷几《耆域传》。 睇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人学小版{I:,1997fl:版,第9l负。 ”严耕望撰李启文整理.《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i:海古籍川版社,2007年jl:版,第13爽。 8 万方数据 第一章南北朝经济产生的原因及≥C成长 魏孝文都洛后四十年为盛。北方大都市佛教盛衰极不稳定,此由于不稳定之故 也。’’① 佛教中心就形成了全国几大佛教僧团,并促成了一定的地域性经济。先后 有后赵佛图澄僧团经济、东晋释道安僧团经济和释慧远僧团经济(后渐渐演变成建 康为中心的佛教圈)为代表的三大僧团经济(南北方的中心由于众多体现 不出个体经济所呈现的经济性不在固论述范围之内)。这三个僧团经济分别代表 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佛图澄与释道安为师徒关系,其经济根基在地 区如邺城②等。释慧远因战乱难逃至庐山,建立了庐山经济区。宋朝祖璜的《隆兴佛 教编年通论》卷三载,“法源滥觞之初,由佛图澄而得(道)安,由安而得远公。” 从三者形成先后顺序看,我认为,北方战乱与江南稳定的经济发展和逐步赶超北方 经济的态势,成为释慧远高僧南下的一个原因,更是佛教南下重要的原因。严耕望 先生曾作过统计“驻锡建康者,儿八十五人,其籍生地可知者,外国十一人,陇山 以西今境十人,淮汉以北三十人,淮南五人,四川湘赣各一人,建康十人, 可见建康高僧极多,但本地人则极少,江左全数(包括建康本地)亦仅二十六人, 且多北人流寓江左者,长江中上游游人亦极少,而淮汉以北至陇山以西者乃居三分 之二,占绝大多数。可见高僧流寓南国之情况。”@东晋支道林与桓玄论州符求沙门 名籍书日:“沙门之于世也,……其来不以事,退亦乘间,……邦乱则振锡孤游,道 洽则欣然俱萃。”④以下则对此三大地域性经济做一简要说明。 首先,后赵经济区佛图澄所代表的僧团之所以能力足北方少数民族 当中,当然离不开佛图澄个人的术数,也得益于大力支持。特别是石虎所谓“佛 是戎神,正所应奉”、“其夷赵自蛮有舍其淫祀乐事佛者,悉听为道。”佛图澄也被奉 为“大9.*1P@佛教被奉为国教。史称“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相 竞出家。”@“受业从者常有数百,前后几且一万,所在州郡兴立 三所。”而其本人“衣以绫锦,乘以雕荦④。足见经济之充裕。 其次,长安经济区 道安僧团是继佛图澄僧团经济后,形成的地方 性僧团代表。其先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并因北方战乱而于“新野分流”, 严耕望撰李启文整理.《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 . I:海古籍…版礼,2007年…版,第57页。 《高僧传》卷九《佛幽澄传》。 严耕望撰李启文整理,《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 .I:海古籍…版}I:,2007年…版,第58页。 《弘I_!jj集》卷一二。 《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晋书》卷九五《佛图澄传》。 《高僧传》卷九《佛幽澄传》。 9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不I司发展 史称“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 主,法事难立,又之体,宜令广布。”’④后因符坚入主长安,而得到大力提倡, 开创长安佛教经济的先河。 第三,庐山经济区释慧远事道安多年,后于公元381年南下,到达庐山。见 庐山“清静足以息心”,且“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雁门周续之、新野毕颖之、 南阳炳、张莱民、张季硕,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②慧远同时还与朝廷者 相接处,如桓玄、殷仲堪,良好的人脉和居住使庐山门庭大盛。世家大族 的纷纷捐献、布施,促进了经济的继续发展。 佛教的三大地域性发展,得益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北方战乱、动荡,佛教 无法发展,“河淮之间南阳、颖川、汝南、梁、宋、古豫州之地,空无高僧,此与汉 代经济繁荣,人物殷盛之情形成一对照。”@。南方则由于经济迅速提升,稳定的社 会,使佛教的得到一个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南方以建康、会稽、荆(南郡、 江陵)、益(蜀郡、成都)与庐山为盛,且甚稳定。就中建康先小盛而后大盛,僧传 所记南北朝高僧,建康几居半数,显见南朝国都佛教之特盛”④。这更充分说明,佛 教随僧尼而动,亦随经济而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方面,早期僧侣以个体乞食为生,随着僧尼人数 的增多,佛教本身已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佛教财富观的下,后期出现 以为单位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随着江南的开发和北方高僧的南下,南方寺 院的影响逐渐超越北方,经济伴随经济的逐渐南移已成趋势。 ”《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 国《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 镑严耕望撰李启义整理.《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1:海古籍…版社,2007年…版,第57负。 “ ”州.1:。 10 万方数据 第二章南北朝经济的趋异性发展 第二章南北朝经济的趋异性发展 2.1南北朝寺庄的产业结构及经营方式概说 经济产生后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渐渐步入自主发展的轨道。 南北寺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何不同,是为本章所研究的对 象。 2.1.1南北朝寺庄产业结构 关于南朝的产业状况,萧梁刘孝标在《东阳金华山栖志》为我们提供了当时 的具体情况:宅东起招提寺……寺东南有道观……寺观之前,皆植修竹,檀栾萧 瑟,被陵缘埠。竹外则有良田,区畛通接,山泉膏液,郁润肥腴;郑白决漳,莫之能 拟。致红粟流溢,凫雁充厌。春鳖旨膳,碧鸡冬草,味珍霜鸡。口巾取于丘岭,短褐 出自中园。口蒋逼侧于池湖,菅蒯骈填于原隰。㈨文中尽力描绘了南朝占领山泽, 开垦田园,进行多种综合经营,自给自足的生活情形。这应是地方士族刘孝标所提到 的经济模式。类似的史料还可举出如:刘宋谢灵运《山居赋》自注云:“五奥者, 昙济,蔡氏、郄氏、谢氏、陈氏各有一奥,皆相犄角,并是奇地。”“远望上山 山甚奇,谓白灿尖者最高,下有良田……昙济住孟山,名日孟埭,芋薯之哆田, 清溪秀竹,迥开巨石,有趣之极”。圆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年)十二月诏:“又复公 私传、屯、邸、冶,爰至僧尼,当其地界,止应依限守视,乃至广加封固,越界分断 水陆采捕及以樵苏,遂致细民措手无所”@等等。 上引诸例分别涉及刘宋、萧梁各代,僧尼占固山泽的情况。昙济的情况 是作为谢灵运“山居”的邻居被提到的。他与各大族一样,分占有一座山坳,在孟埭 又有良田、竹木,还将硗脊地开辟成火种田种植芋薯,正所谓营求孜孜,无暂宁息。 那么,他对于山坳、田、园的经营,大体应与谢灵运的“山居”相似。至于梁武帝诏 书提到的情况,更直接的把僧尼与公(国家)、私(大族豪强)的传、屯、邸、冶相 提并论,指出他们都越限广加封固山泽。而当时的“传、屯、邸、冶”正是占领山泽 或垄断山泽物资的机构。他们役使军吏或逋亡砍伐竹木、种植果树,造作器物,甚至 垦辟农田,进行综合性的经营。④诏书提到的僧尼,对山泽广加封固的目的和经营的 情形自然也不例外。南朝经济的产业构成,就是包括了农、林、果、牧各种门类, 。《广弘I!j3集》卷-二四。 2严町均校辑.《伞宋文》卷三一刘孝标的《东阳金华山柄忠》。 j‘《梁书》卷一《武帝纪lj》。 :c参见唐长孺《南朝的一也、邸、别墅及山洋占领》。 1l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不同发展 形成了一个多种经营的基本的自然经济体系。 对于北朝的情况,可以从《洛阳伽蓝记》和《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的有关 记载窥知端倪。《伽蓝记》卷三景明寺: “山县台观,光盛一千余间……房詹之外, 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阶墀……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 出没于繁澡,青凫、白雁,浮沉于绿水,碾铠舂簸,皆用水功。”同书卷四宝光寺: “园地平衍,果菜葱青……园中有一海,号‘咸池’,葭菱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 竹,罗生其旁。”这类的园、池、竹、木、果、菜、碾磴、舂簸等产业,或在寺 中,或分布在侧近,环绕着。据《释老志》载,北魏迁都洛阳后,“僧祗户、 粟和寺户遍于洲、镇”,僧祗户要“立课积粟”,寺户要“营田输粟。这些应 拥有不少农田。北朝的大型,如北魏时昙鸾在山西创建玄中寺,孝文帝寺庄; 至唐代,德和宪也敕赐寺庄,以致共有方圆一百五十余里的区域。其产业构成 包括房舍、农田、园池、竹木、果菜、碾铠等多种内容,构成了一个系统。 由此可见,皇家所赐寺庄,构成了一个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 所在地“公私田宅,多为僧有”①,占据着社会的优质资源。还通过其掌握的资 财Ih行购买土地。恩格斯曾说:“当土地一旦变为可以出让的土地财产,变 为商品的土地财产,从那一瞬间起,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便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了。”㈢据法国谢和耐先生的分析,佛教僧侣占据的土地大约达到全国可耕地面积的 4%,而考虑到僧侣1%的人口比例,他们拥有的土地数量是庞大的。而且土地的 肥沃程度与地理都是很好的。以至到唐代时, “凡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寺 院”,甚至到了“吏不能制”的地步。@经济由于寺庄的产生而不断壮大,更由 于寺庄的产生,经济得以发展的道。 2.1.2南北寺庄经营方式概说 日本学者道端良秀将占有的领地称为寺领,包括寺田、庄园及僧田等部分, 作为管理者役使在寺田上从事耕作的庄户、奴婢,他们“蚕而衣,耕而食,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晚食当肉,无事为贵。”渺一般来说,的庄园不止一二所,庄 园内部除了田地之外,还有屋舍、碾、车乘、林地、果园、菜圃等,内部分工很细 致⑤。 《资治通鉴》卷二O五《唐纪二‘._一》。 恩格斯.《德因古代历史,’j语言》(单行本).人民…版社,1957年…版,第72负。 《III唐书》卷一一八《下缙传》。 严町均校辑.《令未文》卷三一刘孝标的《东15兀金‘#山柄忐》。 《南北朝经济的形成jj发展》载于张曼涛编《佛教经济研究论集》.台北,人乘文化{}{版社,1977}_f:版。 12 万方数据 第二章南北朝经济的趋异性发艘 寺庄的经营说到底就是生产资料的再生产,晋朝释道恒《释驳论》云:“今观诸 沙门……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竟利;或矜恃医道,轻作 寒暑;或机巧,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 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资料显示了佛教经营的多元化。 我们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发展径,可以将其分为土地经营和商业经营两种 主要的手段。这两种经营方式代表着经营模式的对内经营和对外经营。任继愈 先生曾指出:佛教经济力量逐渐强大,“除了采取土地剥削为主要方式以外,也 还经营高利贷,招纳佃客,与当时一般门阀地主所采取的剥削方式完全相同。这些 形成的经济实体,除了出租部分ffj产外,还发放高利贷等不断财富。” 固其实就是说的这一点。郭朋先生也讲:‘‘‘南朝的佛教,主要靠经营‘无尽藏7(同 时必然也还有地租剥削)而致富;而北朝的佛教,则主要是靠占有土地(也放 高利贷)而。” 2.2北方寺庄的土地经营与劳动者地位 ‘ 2.2.1北朝土地经营与雇工生产 土地经营在北方社会主要为僧粮的生产,如《续高僧传》卷十六《释法懔传》 载释法懔“不食僧粮”。僧粮主要标志是僧祗粟。据《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载: 沙门昙曜上奏: “平齐户及诸民,又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祗户,粟为 僧祗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 岁兼营田输粟。”同意此奏。“于是僧祗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佛图户 是将重罪犯和官奴贬为寺奴,从事打扫和耕种土地等。僧祗户虽然不 一定耕种土地,却承担向僧曹每年缴纳六十斛粟的义务。制度僧祗粟不归 所有,而是每年向各州郡僧曹缴纳,是各州郡僧团的共有财产。这些劳动者转 隶后,依旧没有。民屯所建立的民仓系统相应转为僧仓系统。僧祗粟 实际上为一种借贷本金,与后来梁武帝所设立的无尽藏类似。它的监督使用权在于 僧侣,实际上使享有了收获本应归属国家的部分租赋的。通过僧祗粟 加入国家仓廪系统,获得其发展的资源,形成了北朝特有的僧仓特点。 僧祗粟的经营方式则为一种雇工经营。这与“数十万众无心兰若,不耕者 众”④的情况有关。佛教要供养大量的僧尼,就必须直接役使佛图户、寺户、净入、 。?《弘l强集》卷六。 嘻陈麟书.《教学綦本》.四川人学j¨版社,1994…版,第9卜9l页。 色《钦定四库伞书》,《弘I!f]集》卷七。 13 万方数据 南北朝佛教经济的不同发展 家人等贱口。雇工经营就在所难免,《行事钞》卷中一《随戒释相篇》:“《善见》赡 待净人法,若分番上下者,当上,与衣食,下番,不得。长使者,供给衣食。《十诵》 客作人雇得全日,卒遇难缘不得如契者,佛令量工与之,准予俗法。从旦至中前有 难事者,给食一顿,不与作值;中后已去,有难不役,则给全日作工。又须准佛语, 量其功劳,看其勤惰,虽复役经半日,而工敌全夫者,亦与本价。”列宁曾经也说过: “如果地主没有直接支配农民个人的,他就不可能那些得到份地而自行经 营的人来为他们做工。”∞当后期依附劳动者身份上升后,就通过出租生产资 料收取地租的租佃经营方式,来维持的物质需要了。 2.2.2劳动者地位 中的劳动者有多种称呼,如“使人”、“寺户”等,宋朝道城辑出的《释氏 要览》卷下“净人”条:“毗奈耶云:由作净业,故名净人。若防护住处,名守园民, 或云使人。今京寺呼家人缘者。《十诵律》(属律藏类,共六一卷,为姚秦时期鸠摩 罗什译)云:瓶沙王见大迦叶自蹋泥修屋。王于后捕得五百贼人。王问:汝能供给比 丘,当赦汝命。皆愿,王遂遣往祗园,充净人。谓为僧作净,免僧有过,故名净人。 又梵云‘吃栗多’,唐言贱人。”从内律的词义说,一切虫蚁的耕作之事,都属 不净,均应由役属的“净人”代作,称之为“为僧作净”,以免僧徒作不净事而有过 失。还有如“得大麦、小麦、班豆、粳米,佛开受之,安置囊幞内盛之,应令净人赏 举”②; “若撤故屋,使净人为之”,“若坏壁,使净人却泥”③;甚至煮饭、盛饭皆 恃净人,“作食时净人小者,得捉其手教淘教写抒饭等”④。总之,举凡寺中耕种、 贩卖、交易及寺中打杂、料理僧尼的日常生活等大小事务都由净人负责。这就是净人 存在的原因。 从的身份来说,净人都是“贱人”。北魏法律中贱人有奴婢、隶户两色。 在内律中,“僧坊使人”为僧团共有财产“僧物”,“佛图使人”则属于供养佛的寺 属财产“佛物”,这两种财产不能互用。唐朝释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即 《行事钞》)卷中:“《十诵》:佛听僧坊畜使人、佛图使人,乃至象马牛羊亦尔, 各有所属,不得互使。”我们看到,自晋迄唐中叶中的净人最根本最重要的劳动 是田园生产。净人对于的最大意义是他们构成了经济的基本劳力。净人来 源有多种: ∞列宁.《俄困资奉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58一16l页。 四《行事钞》卷中二《僧残篇》。 固《行事钞》卷中《掘地戒》引《僧祗律》。 锄《行事钞》卷下二0f《僧祗律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的言论。用户名:验证码:匿名?发表评论顾顺章灭门案

  财成国际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住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