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6日报道: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不少“老上海”也摇摇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这些问题,记者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编撰的上海地情普及读本《上海源》中找到了答案。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推出3个系列11本新书,包括上海旧志整理系列3本、上海地情普及系列5本、《上海滩》丛书系列3本,地情资源开发丰厚。
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中,《上海源》《苏州河》《黄浦江》《老城厢》《古名镇》是今年首推的5本。许多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而那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也有不少“庐山真面目”还不识。
在葛剑雄撰写的《上海源》中,就提到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在此次推出的三个系列中,上海旧志整理系列尤为“大部头”。这套由上海市通志馆首任馆长柳亚子主持编纂的《上海市通志稿》,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市志,原作名为《上海市通志》。其内容包括地理气象经济社会人文等,给后人留下了研究上海历史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
《上海市通志》于1932年7月上海市通志馆开馆后开始编纂。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市通志馆编纂的《上海市通志》稿已逾1000余万字,其中十几篇已完成。原定中华书局负责出版的《上海市通志》初稿的一、二、三篇已排出三校清样,但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市通志馆停办,人员解散,《上海市通志》的编纂出版因此夭折。
2012年7月,时值上海市通志馆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协商,决定将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上海市通志》整理出版。
因考虑到实际遗存内容为原的大部,故冠以“”二字,说明为时期著作;后加一“稿”字,说明此为当年劫后余稿。原的前三编在时期已经完成排版审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据此三编内容整理汇编为《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并于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率先出版。
而后,将时期尚未来得及整理出版的内容,按照原稿假定篇目顺序继续整理,最终汇编为此次出版的《上海市通志稿》第二、三、四册,计约730万字。至此,这套时期内容最丰富、史料价值颇高的上海市级志书全部出齐。
近几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注重运用史志资源,打造地方志为存史“志库”、育人“知库”和资政“智库”,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在志书开发利用方面,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依托志书为“信史”“官书”的优势,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加强地情资源的普及性开发利用工作。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首批特邀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敏、田兆元五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5本上海地情普及读物。每本书约五万至八万字,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志更接地气。
学林出版社总编辑尹利欣说,该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大家。“大家做小书,也是挑战。因为大家习惯于学术研究,那么如何把高深、小众的东西写成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一个挑战。”
此外,这套丛书也在积极探索音频内容开发。上海市方志办研究室主任唐长国告诉记者,以书为媒介,我们进行了多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比如音频,就希望做成一个个小故事。此前我们做过三分钟的上海方志微故事,效果很好。今年我们也考虑和喜马拉雅FM、阿基米德FM等专业机构合作。“此外,这套书还列入到上海四个区中小学暑期读书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能更紧密的联系读者扩大受众面。”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上海滩》创办于1987年。在30多年刊登的文章中,不乏名家名作、鲜活史料以及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汇集精华、推出系列丛书,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滩》留住城市记忆、传承上海文脉、进一步海派文化的重要之举。
《五月黎明》《城市之根》《海派之源》是2019年推出的《上海滩》丛书系列。其中《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旨在展现上海地区的文化渊源,以及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影响。所收录的文章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
《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则展示了有着700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前世和沧桑变迁,生动描述了上海早期和开埠后的城市肌理和社会变迁。《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讲述了在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斗争中,、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迎接城市新生的历程。文章作者多为上海解放的各方亲历者,他们的回忆颇具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上海通志馆副馆长吴一峻表示,2018年首次推出4本《上海滩丛书》,当时的初衷是利用的大量资源,普及乡土知识,传承乡土历史,也让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有更好的二次利用。“去年推出了4本,今年梦见参加别人的婚礼再推3本,之后,希望能继续做下去,打造成上海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以通俗的方式,让普者了解上海。”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6日报道: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不少“老上海”也摇摇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这些问题,记者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编撰的上海地情普及读本《上海源》中找到了答案。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推出3个系列11本新书,包括上海旧志整理系列3本、上海地情普及系列5本、《上海滩》丛书系列3本,地情资源开发丰厚。
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中,《上海源》《苏州河》《黄浦江》《老城厢》《古名镇》是今年首推的5本。许多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而那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也有不少“庐山真面目”还不识。
在葛剑雄撰写的《上海源》中,就提到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在此次推出的三个系列中,上海旧志整理系列尤为“大部头”。这套由上海市通志馆首任馆长柳亚子主持编纂的《上海市通志稿》,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市志,原作名为《上海市通志》。其内容包括地理气象经济社会人文等,给后人留下了研究上海历史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
《上海市通志》于1932年7月上海市通志馆开馆后开始编纂。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市通志馆编纂的《上海市通志》稿已逾1000余万字,其中十几篇已完成。原定中华书局负责出版的《上海市通志》初稿的一、二、三篇已排出三校清样,但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市通志馆停办,人员解散,《上海市通志》的编纂出版因此夭折。
2012年7月,时值上海市通志馆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协商,决定将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上海市通志》整理出版。
因考虑到实际遗存内容为原的大部,故冠以“”二字,说明为时期著作;后加一“稿”字,说明此为当年劫后余稿。原的前三编在时期已经完成排版审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据此三编内容整理汇编为《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并于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率先出版。
而后,将时期尚未来得及整理出版的内容,按照原稿假定篇目顺序继续整理,最终汇编为此次出版的《上海市通志稿》第二、三、四册,计约730万字。至此,这套时期内容最丰富、史料价值颇高的上海市级志书全部出齐。
近几年,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注重运用史志资源,打造地方志为存史“志库”、育人“知库”和资政“智库”,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和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在志书开发利用方面,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依托志书为“信史”“官书”的优势,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加强地情资源的普及性开发利用工作。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首批特邀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敏、田兆元五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5本上海地情普及读物。每本书约五万至八万字,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志更接地气。
学林出版社总编辑尹利欣说,该系列丛书的作者都是大家。“大家做小书,也是挑战。因为大家习惯于学术研究,那么如何把高深、小众的东西写成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一个挑战。”
此外,这套丛书也在积极探索音频内容开发。上海市方志办研究室主任唐长国告诉记者,以书为媒介,我们进行了多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比如音频,就希望做成一个个小故事。此前我们做过三分钟的上海方志微故事,效果很好。今年我们也考虑和喜马拉雅FM、阿基米德FM等专业机构合作。“此外,这套书还列入到上海四个区中小学暑期读书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能更紧密的联系读者扩大受众面。”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上海滩》创办于1987年。在30多年刊登的文章中,不乏名家名作、鲜活史料以及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汇集精华、推出系列丛书,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滩》留住城市记忆、传承上海文脉、进一步海派文化的重要之举。
《五月黎明》《城市之根》《海派之源》是2019年推出的《上海滩》丛书系列。其中《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旨在展现上海地区的文化渊源,以及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影响。所收录的文章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
《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忆往》则展示了有着700余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的前世和沧桑变迁,生动描述了上海早期和开埠后的城市肌理和社会变迁。《五月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讲述了在解放和接管上海的斗争中,、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条战线迎接城市新生的历程。文章作者多为上海解放的各方亲历者,他们的回忆颇具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上海通志馆副馆长吴一峻表示,2018年首次推出4本《上海滩丛书》,当时的初衷是利用的大量资源,普及乡土知识,传承乡土历史,也让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有更好的二次利用。“去年推出了4本,今年再推3本,之后,希望能继续做下去,打造成上海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以通俗的方式,让普者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