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提出“一带一”战略的大背景下,拥有十几个跨境民族的云南,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的道上,尤其要抓牢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
1.自然文化资源如何以产业促发展?
30岁的李云生,是建水县得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异形壶制作的中坚力量。他做的异形壶古朴别致、气质极佳,员工客户都尊称他“”。他和普通人的区别仅在于,他有4级肢体残疾。
作为土生土长的建水人,李云生骨子里就有一股对紫陶的热爱,在有残疾人科班学习的机会时,李云生毫不犹豫选择了紫陶。学习两个月后,李云生离开学校到建水瓦窑村做学徒,“这一年基本上掌握了紫陶的做法。我太喜欢紫陶了,闲下来也都在想怎么做,学得还算快”。
2014年2月,李云生被推荐进入得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李云生和公司很多残疾人一样,吃住都在公司,公司为残疾人出行配备了残疾人专用车。工作一年多的李云生平均月收入3000元,这笔钱对他来说,是的基础,“有这3000元固定的工资,我不仅不用再依靠家里的老人,而且我也有余力父母”。
目前,得宝共有职工110人,残疾人就有27名。杨月花同样是得宝的一位残疾职工,她听不到世界的欢声笑语。在同事眼中,杨月花是最出色的把关人,“她要检查器皿的制作,把关相当严格”。此外,展厅里的零碎工作,能做的她都主动接手,因为她手脚麻利,同事们都愿意跟她合作。
得宝负责人黄艳萍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司他们生活技能,帮助他们解决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紫陶文化传承和发扬壮大的队伍中来,让我们的紫陶工艺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4年10月,得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正式被批准为残疾人就业。但在此之前,公司已经不断吸纳残疾人就业,并为残疾人创造更舒适安全的就业。
为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去年以来,云南省开展了建水紫陶传家宝设计大赛、华宁陶拉坯邀请赛、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评选、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评选等活动,在、上海、深圳、广州、西安、东阳以及意大利米兰、阿联酋迪拜、印度孟买等地举办云南特色文化产品万里行活动,扩大了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的影响,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也拓展了文化市场。
现在,玉石、建水紫陶、华宁釉陶、民族刺绣、斑铜、斑锡、乌铜走银、剑川木雕、红木木艺、黑陶、彩陶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趋势,带动了云南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地区脱民的重要途径。
2.民族特色文化如何市场?
腾冲县和睦村迎来了大喜事。云南2015文博会期间,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评选结果出炉,和睦村赫然在列。红艳艳的茶花一直是和睦村妇女刺绣的主题,在她们的心目中,茶花不仅代表着美丽,而且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创造富有浓郁本地特色的刺绣产品。
云南民族众多,服饰千姿百态。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居住在这里的25个少数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装束。一套民族服饰,可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生了变化,制作工艺后继无人,许多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服饰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们外出务工,民族服饰制作工艺出现了断代现象。
如何让民族特色文化在市场中获得生机,云南各地进行了广泛探索。
在腾冲县和顺古镇街头,游人如织,一件件图案精美、栩栩如生的“园角刺绣”产品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已是云南省著名商标的“园角刺绣”背后隐藏着十多年的市场化历程。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发现几名游客对当地民族刺绣手工艺品爱不释手,于是决定创办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厂。”“园角刺绣”的老板李洪冰表示,通过对民间手工刺绣图案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创新,民族刺绣手工艺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我们专门聘了三个设计师来搞图案设计。”经过不断创新,“园角刺绣”产品融合了民间传统刺绣、剪纸艺术、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工艺,以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刺绣技术和图案造型等多种艺术,精致美观,独具特色。目前,该公司已拥有34项国家专利、90多个系列产品,产品畅销西部省区和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园角刺绣”也从8000元的成本发展到如今产值达30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农村上万人致富。
云南财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赵晓红在走访村寨、探访民族刺绣的过程中发现,云南刺绣品种多、特色明显,但是产值低;从业人数多,大多都是手工作坊或者是家庭形态的生产组织,达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此外,刺绣题材丰富却缺乏现代审美观念,产品很难与现代市场对接。
赵晓红认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的评选一定意义上可以激发和带动刺绣村寨的积极性,被评上的刺绣名村寨又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这对整个刺绣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刺绣作为一项全民族的工艺,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一项能够带动农户致富道的产业,在提高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同时,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经济。
3.如何以文化产业为载体实现对外交流?
27岁的缅甸仰光人昂苗明并没有上过学,但如今他却在中国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做着国际翡翠生意。在姐告玉城的“早市”,昂苗明有自己的店铺和摊位,他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瑞丽人,用的是中国品牌的手机和移动网络,只在过节时才回趟缅甸老家。
“瑞丽是一个国际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城市中,本地人、外省人和外籍人基本是各占三分之一,甚至还出版了缅文的。”在瑞丽,来自缅甸的翡翠毛料经过精细加工,成为广受华界欢迎的艺术品,畅销内地以至于港台甚至更远。
2014年,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区珠宝玉石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8万人,交易额达到105亿元。随着贸易的往来,到德宏来经商、务工的外籍人员已经有8万人,嫁入的“缅甸新娘”也有11000多人,在边境学校上学的“小小留学生”达4600多人。“这些孩子在我们国家学习汉语,为的是将来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找到工作。”德宏州瑞丽市宣传部长排云祥告诉记者。
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中国·美丽云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中国·缅甸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中国·老挝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在对外文化方面,在国外主流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表示,通过西南方向的“一带一”,从昆明延续下去沿线连接对接的都是关系密切的村、站、城市和大型城市。每一条线延伸过去,不仅是物资和经济之间互相的交融,而且更多的是文化和人文之间的交流,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沿线沿边之间的跨境民族所构成的文化纽带,可以形成未来众多
中研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研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