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中国的作文教育拉低民族智商

※发布时间:2017-11-19 22:27:4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2013年年10月,市教委宣布将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有网友以“网上忽闻语文贵,初闻涕泪满衣裳”来形容。教育部门明确提高母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着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语文教育终于突破困境,返璞,正道。并且,从高考入手,可谓抓住了根本。

  因为考试本身是一种思维训练,而且是很重要的思维训练。题目的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字简洁、逻辑严谨的试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同样,文字冗长,思维混乱的题目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作文一向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高考作文命题指挥棒的导向性可以一直传导到各阶层的写作教育,最终最终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品质和国民素质。

  这个作文题的形式还不错——用漫画作为作文材料,符合现在学生的接受风格,这样的题目好写,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至少据此完成一篇作文不是难事,也不容易跑题。

  但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意义呢?我真是觉得这样的题目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与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力极不般配。它看起来可以发挥考生的观察能力,每个人可就自己所观察的,审题、构思、找角度、表达观点,但它最大的局限是意旨简陋,指向性太明确,且有过于清楚的价值暗示,这种暗示甚至是结论性的,无非就是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输赢,过于功利、严苛的教育方式,或起点低的哪怕进步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退步一点也会被另眼看待,要辨证看进步与退步问题——如果考生真这么写,又太一般,太没新意了,这是大家都懂的肤浅道理啊!结果估计就是千篇一律,都在说点小常识、小道理,而要独辟蹊径,出彩,很难。想想真是很悲哀啊,全国卷,高中生了呀,还出如此简单的、毫无思考力的题目给他们作文,数百万的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的不过是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这个民族怎么会出思想家?怎么会有人格?这样肤浅的题目,就是拿来做中考题都显得太过简单了,何况高考!有一个老师说得好,古代的科举考试至少还引导考者去读五经,可今年作文题要引导学生读什么?我看什么也不用读,凭点小聪明足矣!

  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耍小聪明,甚至还鼓励大家耍小聪明,以致给高中生也出这种有点小聪明就会做的作文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读了什么书、有何个人创见,我有时想,在拉低民族智商的过程中,中国的作文教育真是起了极坏的作用!

  好的作文题应该蕴含思想深度的,在思力上也应有无穷可能性的,至少国家层面要有意做这种引导,而不是让这些青年都去重复那些一目了然的公共结论,都去靠一些小小的思想甜点过日子,因为作文最终的目的是要解放考生的想象力,享受汉语之美,进而培养有思想的现代人。

  “无论什么时代,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专断的。产生的方式不同,其形式和对象也会产生变化;但是完全没有,就是说没有人们不经争论、放心接受的意见,那是不可能的……”

  “在国家里,不用担心会有的命令,因为要在大会上使大多数人接受一个的意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任何事件都有能说明其产生的原因或预示其发生的迹象,通过这些原因和迹象,我们就可以对一个事件作出预见。那些通过计算研究的人,总是在日食和月食发生很多年前就作出了预告……”

  法国的中学会考是中学生毕业升学前的惟一考试,相当于将中国的高中毕业考试和高考合二为一,所以也可以算是“高考”。法国中学生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音乐舞蹈专科,不同专业的题目各不相同。不是统一卷。

  不论哪一科,最后一道题无一例外地是与哲学有关。给出一段哲学文本,要么让考生解读、阐释,要么让考生点评、分析。对着经典,你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论哪一科,三道题里的前两道题都是议论文,让考生针对一个实际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陈述理由。议论文的题材,绝大部分是在考生身边发生的社会议题、议题,比如“你我欠国家什么”“获得幸福能否不择手段”“与的冲突”“文化多样性”。

  考生在考场对的题目,可能正在市议院被各方议员们争论不休,也或许正在街头引发对立人群的激烈冲突。这些都是考生将来社会很可能亲身的难题。法国高考作文题没有“这世界需要你”“回到原点”之类的扯淡鸡汤。

  法国考生拼的是能力。话题。这也与其来自社会议题有关。社会议题,譬如与的冲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没有标准答案。考生自己确定自己的立场,言之有据即可。论题清晰,让考生实际问题,或针对某些形而上问题(如“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描述、分析事实,形成自己的判断,并陈述理由。在这里,修辞不是第一位的,能力才是。

  高考作文命题指挥棒的导向性可以一直传导到各阶层的写作教育,最终最终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品质和国民素质

  高考语文存在许多“”为特色的作文题,此类命题,考生只能顺着题目预设的价值取向来发挥,相当于“代命题者立言”,思维方向十分单一。并且,对于高中生来说,其自身很难达到这样的深度,缺乏相似的人生体验,故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流于浮泛空疏。

  以2013年作文题为例,如辽宁卷的“沙子和珍珠”,新课标I卷的“经验和勇气”,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浙江卷的“看童心”,湖南卷的“我愿意”,四川卷的“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等皆是。

  这些题目表面上看或是寓言,或是励志小故事,或是格言警句,其中均蕴藏着某个。考生只能按此命题去“做文章”,犹如“螺丝壳里做道场”。并且,因为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是虚拟的,其蕴含的命题本身缺乏真实的思维价值,相当于“伪命题”,故显得虚假而矫情。

  此乃历年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另有一类作文材料虽然是线年山东卷的命题作文“咬文嚼字”,基本上属于“升级版”的“好事”,实质上也还是“命题”。

  这类命题的最大弊病是使考生的思维幼稚化、简单化,即不需要分析、比较、论证、思辨,而只需要,迎合他人,为此甚至言不由衷、,变得矫情而,对学生及人格成长戕害莫大。

  实际上,中国有更优秀的写作传统,如《周易·乾》曰“修辞立其诚”,即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真实意图,不能言不由衷,妄发议论。还有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曰“文章合于时而著”,即写文章要与时代合拍。

  如果说,语文(国文)考试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指向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常识性试题所指向的应该是“善”和“美”,而作文题则应该指向“真”。具体而言,即通过写作引导考生学会“慎思”“”,学会思考。这也是现代必备的素质。

  诚然,像任何考试一样,高考作文本身承载的功能有限。就一篇作文而言,不可能兼顾各种文体和写作手法,但其作为指挥棒的导向性可以一直传导到各阶段的写作教育,最终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品质,乃至国民素质。

  因此,笔者很想握有命题的诸公:少出一些类似“沙子和珍珠”,或“上善若水任方圆”那种缥缈的“”型作文命题,让莘莘学子回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来,回到交织着矛盾和悖论的生活实相中来,回到正处于充满希望又步履的中国社会转型中来,“文章合于时而著”,通过阅读与写作学会质疑、思辨,学会求真、求实,做个关心社会事务的有见解的现代。这才是从根本上高考作文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高考”语文试题的》,更多精彩内容见源创图书《“高考”语文考什么》,王丽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