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和谐共存

※发布时间:2017-10-14 0:28:1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期,“中国环保力度是否过大”的激烈讨论以及企业舍弗勒网上发布求助函等事件,发酵引发出“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论调,有关环境保护是否会波及经济增长的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为什么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政策会对经济产生哪些影响?认清这些问题是正确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前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式发展方式,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以低劳动价格、低资源价格和低环境成本等为代价获得市场经济活动,产生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负外部效应。而负外部效应产生的外部成本并没有纳入到个人生产成本和经济决策中,导致价格失真、社会效益损失,最终扭曲了社会资源配置。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即是摒弃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尊重并体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价值,通过环境保护政策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倒逼市场经济活动摆脱低端经济的特征,走出“ 微笑曲线” 的底部,实现高效率发展。

  不可否认,从短期来看,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环境保护影响的通常是粗放、低端的经济活动区域,对宏观经济的负面作用较小。同时,需要辩证看待的是,从长远来看,环境保护工作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优化、引导作用。

  首先,环境保护可以促进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低端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淘汰落后产能可以反向促进现代服务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污染留给自己、财富流向” 的发展劣势,引导产业走出“ 微笑曲线” 的底端。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征收环境税等市场手段可以使资本的投入方向从劳动节约为主转向资源节约为主,并引导技术和生产活动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导向。

  再次,环境保护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损失。按照影响终端分类,环境污染会带来社会生产损失、人体健康损失和生活经济损失,而环境保护可以通过改善环境质量降低污染损失,减少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

  但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也分为粗放式保护和集约式保护两种形式。前者侧重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属于被动式保护,作用空间有限,且对经济的优化效果较弱;后者聚焦于“ 源头引导为主、末端治理为辅” ,通过市场作用和宏观调控双重作用力,引导资源能源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

  第一,在工作上,环境保护需要部门对绿色发展的“癌细胞”靶向治疗,给健康产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

  第二,在工作思上,环境保护政策应注重管控与激励相结合,例如在提高环境税的同时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既可以引导企业准确调整生产要素投入,也保护了劳动力的价值,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三,在工作方式上,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响应提升环境质量的需求,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