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学子眼中的中国农民故事

※发布时间:2018-9-1 5:39:1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洪晃照片由钟笑寒博士编著的这本调查报告集收集了60多个农民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在他指导下,利用假期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调查、交谈而撰写的。我有幸在出版之前阅读了这些故事,应编者之邀,写下如下感想,算不上序言,只能称为读后感。

  我也曾读过几本反映中国农民状况的调查报告类书籍,总感觉作者有明显的选择性,或者以为主,或者以为主。毫无疑问,这些书籍有它的特定价值,甚至可能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我的研究方向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就是告诉人们如何从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中寻求规律,用以指导决策和进行预测。而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样本来反映的,一旦样本不具有随机性,或者具有某种选择性,那么所寻求的规律肯定是有偏误的,我们称之为选择性偏误。这本调查报告集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较少选择性,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农民的现状。我这里说的是较少选择性,并不是完全没有。因为受到条件的,只能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类型的调查对象。但是,就作者们的主观而言,确实是不带有任何偏向的。因此,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农民的读者来讲,这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中国的大学生不能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的农村调查。2000年夏季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对西部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和8个省市区的30余个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农村调查;2001年夏季学期,又组织学生对东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4省进行了调查;2002年暑假是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查;而从2002年寒假开始,钟笑寒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就开始编写这本农民的故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够有农村调查的机会,即使调查,也只能是局部的。这本调查报告集对于大学生来讲,可以弥补不能直接进行农村调查的缺憾。

  该调查报告集中的每一篇报告都是按照统一的体例编写的。主体部分是关于故事的客观描述,附之以主人公家庭情况和当地情况的简单介绍,最后提出一些思考题,作者不加任何评论。这样的体例设计,体现了编著者试图将本报告集用于教学的意图。钟笑寒博士进入大学后,当了10年学生,接着又当了5年老师,他所讲授的课程主要是本科生低年级的经济学原理和中级微观经济学。学和教的经历,使他深切地体会到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包括对于学生和教师。我以为,这本调查报告集中的60余个平实而鲜活的故事,加上同样平实而鲜活的语言和独特的体例,确实是一本上好的教学案例集。当然,作为教学案例,除了故事本身外,还应该包括分析报告,而这正是要由教师和同学在教学过程同完成的,好在思考题已经给出了分析报告的提纲。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住宅景观